第2章(3 / 5)
在村子的安静的角落里搭了一间土屋让他居住,土屋里的用具都是村民送过来的,也许是子闲长的俊秀些,村民们就是借故送些食物过来,所以生活上也无缺乏。
就这样,子闲在这里过了十来天,原本想下田帮他们种些菜,但朴实的村民死活不同意的,于是他就成了村子里唯一的闲人。
这天,子闲早早的洗完身体回床上睡觉,却被一阵哭声惊起。
披着外衣,应子闲跑出去。
村子很穷加上灯油十分珍贵,所以天一黑大家都休息,而今天村子中间点起油灯。
“孩子爹,你想想办法啊!”女人抱着孩子,拉着男人的手不停的哭泣着。
“村长,村长求你了”女人见自己的丈夫没有反映,转过身来跪在村长的面前。
“闰女,你又不是不知道,大夫们是不会来这里的。”老人那长满皱纹的脸上闪过不忍。
女人尖叫一声后,抱着孩子死命的哭着,旁边不少女人、老人跟着流眼泪。
“为什么大夫不会来?”应子闲在哭泣声中问。
阿忠转过脸哽咽着说:“请大夫到这里来要一个金币,这还不算药钱与诊费,村子里没有那么多的钱。还有的大夫不肯医我们这些平民。所以生了病要是撑过去,算你命大,要是不撑不过去……”。
死路一条。
应子闲无言的上前扒开那女人,伸手搭在孩子的手脉上。
应子闲的外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凭着针灸、草药对于一般的毛病是手到病除的。老中医只有一个女儿,所以在没有去世前,他一直到应子闲他们住在一起,应氏父子对于药膳上的研究绝大部分多归功于这老人。
而子闲个性文静,儿时也常被调教。一身中药知识绝不差到哪里去。遗憾的是现代的生活规律加快了,西药更受欢迎。那慢吞吞的中药只被人当成用于疑难杂症的途径。
病人身体脸部潮红、体温高的吓人。可能是因为过量运动后,下山水冲凉时着了寒。
这只是小毛病风寒的而尔。
“嫂子,你把孩子抱回家去,用酒把孩子的身体擦几遍降一下温度,用布浸冷水,盖在额头,过一会再换冷的。
“小闲,你懂医术吗?”阿忠的爹拔高声问。
“懂一点皮毛,我的外……爷爷是个中医,儿时我跟在他旁边学了一点,这种小毛病不是很困难的。”应子闲笑笑回答。
显然的这样的回答,把村子里的人吓了一大跳,这个平时看起文弱的小兄弟居然懂医术。
村子里的人高声大叫了。
应子闲不知道,村民的生活清贫,对于生病也是听天由命。因为生活在社会低层的百姓是没有人权可言的,加上没有钱更是雪上加霜的。
“阿忠,可不可以给我一个火把,我上山去采几种药材”柴胡、麻黄等这几样草药平常随处可见的。对付这种小毛病应该没有问题。
“我……我陪你去。”阿忠转身边跑边去拿火把,那个妇人也把孩子抱进去照着子闲的话去做。这时整个近三十户人家的村子没有人可以安然入睡。
半个时辰后,不知那个村民在大叫:“看,回来了,他们回来了。”毫无睡意的村民们纷拥而上。
应子闲被阿忠扶着往村子的中间慢慢走来。
“阿忠,这是怎么了?”阿忠的父亲就是村长急切的问。
“没事,阿叔我下山时不小心扭到脚了。”子闲笑着安抚人群。
“阿忠,你扶我回屋里去,我去煎药。”虽然是应子闲在煎药,但火是安婆婆生的,水是一个看起很结实的村民提来的。他只是洗了一下,洗净的草药是阿忠切成段的。只有在下药入锅煎时,药量是应子闲放的。
小心的控制火候,半个时辰。浓浓的草药味弥漫了整个小小的屋子。
“阿叔,麻烦你把这药端过去,让那小孩子喝下去,我等到一会儿就过去。”
老村长带着泪花捧那碗还烫手的药汤,小心的走出门去。
那个生火的老婆婆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收拾灶台的用具,应子闲单脚跳到那木桌子前面,小心的把余下的草药晾放在桌子。
“我背你去吧!”阿忠蹲下身体。
“谢谢。”应子闲小心的趴着那背上的,一齐往病人的家里步去。
接下去的时间是最难熬的。生病的小毛每一声呻呤牵动在场人的心。也许是应子闲的药汤及时,也许是小孩子的风寒轻微。东方的天空发白时,小孩子的烧终于退下去了。
挣开眼晴:“娘”。
一家子又抱头痛哭。
“好了,烧退下去就可以了,等一会儿我再熬一碗药。”应子闲放心的笑着说。
“好了好了,没事就好了,哭什么哭?”老村长大喊。
“对了,小闲你也一夜没有睡了,先去睡一下。”安老婆婆连忙接着话题。
揉了一夜的扭伤处,脚好了一大半。子闲行动有些迟缓的向门外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