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盛世慈光 > 第12章 杀鸡儆猴

第12章 杀鸡儆猴(3 / 3)

汉文如此之博大精深,差一个字,中心意思和思想层次上差好多的。群臣私底下找了几个关系好的,拿出奏章盖住内容对回复,一对照……这下不是眼晕,而是头晕了。

都TM是“知道了”,一个错都不认?

能留在政治中心,天授帝愿意在朝堂上天天见到的臣子,都是十分聪明,能摸出几分帝心的人,因为不“聪明”的都被天授帝远远打发了。

大家结合天授帝三十年在位的行事作风……哪一次他乱来,认过错?

哪里还有不明白的?

一时间曾倒向太子的大臣人人自危。

坑大臣啊。

可真心不怪他们啊——大幸皇帝因为勤政,少有活过五十的,现任天授帝也勤政,虽然善保养,但他已经五十六了,算长寿了,这两三年身体渐渐不行,基本都在嵠丘行宫修养,叫太子在京监国,代理朝政。

一为了保养自己身体,二也有磨砺太子之意。

太子努力夹起尾巴,一脸忠厚样貌(长得像大祖),脾气温和肯听忠言(脑子不是很灵,又性子懦弱,好忽悠),群臣觉得这太子好,没在天授帝手下干活压力大。

勋贵官员向下任皇帝投诚,这很科学,很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可惜,天授帝用詹院使的鲜血,愤怒地告诉大家——朕年纪再大,身体再差,请的病假再多,只要一天没死,一天还是皇帝。

勋贵群臣纷纷收起了小心思,夹起尾巴做人,不敢开罪天授帝。

是谁说陛下老了糊涂了不管事的?

天授帝杀鸡儆猴好吧?这只“鸡”的人选,也选得十分巧妙?

太医院选人,一般都选和世族宗室牵扯比较少的寒门,要么就是中医世家出身,虽也是世家,与士族的大世家比,却是鱼目与珍珠之别了。

换句话说,詹院使是没有大靠山的,不会惹到大麻烦。

天授帝才敢按住他,一顿廷杖敲死了。

怕了吧?

怕!

简直太怕了。

……

所以沐慈一说叫皇帝换人,崔忠年就怕得心肝胆肾都在颤抖。

作者有话要说:

大祖三条石碑遗训,是仿照大宋弄的

“勒石三戒”。王夫之说:

太祖(被口口的都是这位)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

宋叶梦得《避暑漫抄》曾记载道:

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平时用销金黄幔遮蔽,门钥封闭甚严。太祖命令有关部门,唯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方可启封,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

届时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小黄门跟随,其余皆远立庭中,不敢仰视。

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直到靖康之变,金人将祭祀礼器席卷而去,太庙之门洞开,人们方得看到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大幸的历史背景,仿照大宋的文化与风俗。大幸是个很温柔的朝代,不乱杀人,很尊重人特别是士大夫,并不抄家灭族。(抄家灭族是鞑子南下带来的恶习,他们抢劫惯了,原先抢华夏人,入主中原自然是放开了抢,但曾经抢劫的对象都变成了治下的臣民……于是,就抢抢治下所有臣民。)

本文是个宏篇,上百万字的。交代背景很有必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