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0,80,100,110,120,130…… (8)(2 / 12)
府家业的权利。
其实。这和过继子嗣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以往人家过继子嗣的时候,要不就是夫妻一方做主,或是父母做主,而秦王府的子嗣过继问题,却是被弘远帝全权做主了。
在当时的民众看来。弘远帝此举其实无可厚非,不仅不算有违礼制。甚至还可以称得上是“大仁大义”。
一来,秦王府的血脉可以继续延续下去,第一代秦王秦湛的心血不至于因为没有子嗣传承,打了水漂。
二来,秦王和亲王妃百年之后,也有子嗣供奉,不至于成为孤魂野鬼。也不至于因为没有为秦王府留下血脉,无颜面见祖宗。
按说,弘远帝当时的做法,当真算是妙极也对极,不仅仁义,也烘托了他宅心仁厚的明君形象。
而当时被弘远帝赐来给秦王做兄弟的两人,便是年纪比他大三岁的“大爷”秦承继,以及,年纪只比他大一岁的“二爷”秦承业。
三兄弟从小一同被老太妃放在膝下教养,即便进宫和皇子们一同受教育,也从没落下过任何一个人。
放在平常,朝夕相处十几年,即便再是没有血缘关系人,也合该亲如一家了。但是,因为利益关系相悖,“亲兄弟”三人,到底做不到真正亲如兄弟。
这其中不仅是因为秦承嗣安安稳稳的活下来了,另外两人因为无缘秦王这个亲王爵位,心生忿恨,同时还因为,“大爷”和“二爷”各自的家人,也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
说起秦承继和秦承业的家人,就不得不再说一说秦家宗族。
秦家宗族也是个有意思的。
他的有意思不仅是在于,这一帮子人,在第一代秦王秦湛封王后,主动贴上了秦王府,以秦湛出了五服的堂哥自称,更因为,在经过十几代人的传承后,他们还异想天开的做着,将秦王取而代之的美梦。
都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话说的可一点都不假,就因为秦湛一飞冲天,和秦家有关系的五大爷四姨妈,你祖奶奶的五姨婆家的小姑奶奶,全都找上了门。
人多了事儿也多,当时的秦王秦湛,也是看在大家都好不容易在乱世中存活下来了,想着能帮就多帮一点。倒不想,他是出于善心,却被人当成了冤大头。
最后,因为众人的贪得无厌惹恼了秦湛,秦湛也发了狠,公然宣布拒绝承认秦家宗族的那几个祖宗,是自己的祖宗。
他们一大家子人,早就在兴末帝年间,被人安上通敌卖国的罪名,诛了九族了。他大难不死,逃出生天,可他不相信,秦家就这么多大难不死的人。
你说你是我出了五服的堂哥,证据呢?
秦湛拒绝承认秦家宗族,最后这事情也闹得不了了之。
不过,因为事情闹大了,虽然秦王依旧不承认秦家宗族,秦家宗族的人,在秦湛不知道的时候,也都“不记仇”的,继续把他当做是他们的亲人。
大魏建国三百余年,秦王府的子嗣,一直都繁衍的很艰难。然而。与之相对的,秦家宗族的子孙,却是人满为患。
也就是在秦琼去逝后。秦承嗣的身体着实堪忧,弘远帝为了大魏国边境的安定,以及秦王府血脉的延续考虑,才在通知了当时的老太妃后,便从秦家宗族里,直接给秦王府过继了两个孩子,让他们给秦承嗣当“亲兄弟”。
按说秦承继和秦承业有了这番机遇。当真是一飞冲天了,就算是不对秦王府感恩戴德。也着实应该结草衔环,报答秦王府老太妃的养育之恩。
可人的贪念就是无止境的。
在没有进秦王府之前,他们可能想的只是要衣食无忧,进了秦王府。他们想要高人一等,等到年纪再大一些,明白权利的好处,他们就想要整个秦王府,想要这世袭罔替的秦王爵位了。
阿壬将秦承继和秦承业“大爷”和“二爷”称呼的由来,仔细给池玲珑巴拉了一遍,对于后来池玲珑又追问的,“为何他们两人不住在秦王府?”“他们是不是得罪你们了?是不是想要……暗害你们主子?”这些问题,却没有详细回答。
这问题不是阿壬不想说。而是阿壬觉得,说出来简直丢人。
两人都不住在秦王府,确实是以为他们得罪了他们主子。他们也屡次三番要暗害他们主子。但是,具体过程,还是别想了,越想阿壬就觉得越恼火,当真恨不能撕了那两个狗畜生。
当时,那两人办完了那几桩无耻至极的事情。老太妃被气得吐了血,接下来。秦承继就因为要大婚,要迎娶工部侍郎的幺女,在成亲并新嫁娘行过三天回门礼后,被老太妃直接分出了秦王府,就连理由都没找。
秦承业倒是有些小聪明,不过,也不是成大器的料子。他知道因为之前那几件事情,老太妃再不喜欢他了,也知道再在秦王府待下去也没有意思,就在秦承继搬出去后,也搬到秦承继现在所居住的宅子里去了。
因为这事情当时闹的影响不好,还曾经轰动过一时。
外边也曾经传出过有关老太妃苛待“嗣孙”的说法,但是,因为老太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