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势力(2 / 3)
后她听说她再嫁了,嫁的卢生。那自然比在大将军府做个不受宠的妾要强上百倍。
那时候她们都以为他会再进一步,兄长也这么说。他出征频繁。兄长说,他是想收了长安再说。
他没等到这个再说。他死了。
最后出征那次之前,已经是有些病象了。战事一直不是太顺利。他和芈氏的关系又缓和了些。大概是他自己也知道他快要死了。她从来没有想过他会死这么早。他看起来是那样无坚不摧的一个人。
柔然——对于边镇上长大的孩子来说,那是个可怕的词,可怕,因为近在咫尺。虽然后来她离开了边镇,她已经在洛阳生活了很多年,但是这个词一直都存在于她的生活里。洛阳与长安之争,双方都是全力以赴,为了不至于边境起火,双双与柔然结好,柔然斡旋其间,大肆得利。
长安嫁了一个宗室女给柔然,柔然还了一个公主过去;长安那位天子原本有妻伏氏,为了迎娶柔然公主,伏后逊居别宫,因公主不安,又出家为尼;过两年,柔然借口废后对西用兵,天子逼废后自尽。
那时候柔然公主已经有孕在身,却突然死了。有人说是废后冤魂作祟。
周城这才派人去柔然游说柔然可汗,说元明炬与慕容泰害死了你的女儿,你还要与他们结盟吗?又将常山王的女儿嫁给他的长子。柔然嫁了可汗的孙女叱地莲给周城的第九子,自此,洛阳东边再无战事。
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叱地莲病死。这个可怜的小姑娘,五岁远嫁,十岁死在异国他乡。
周城再派人去柔然提亲,这时候他的嫡子中只有第十二子没有订亲了。柔然可汗却回话说:“何不周王自娶之?”
周城:……
整个大将军府都是懵的。
他与芈氏结发,已经二十余年,他自己也年过不惑,柔然公主才堪堪及笄——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芈氏怎么办?
芈氏自己来求他:“愿避居别室。”
周城还在犹豫。
周澈亦劝他:“父亲当以国事为重。”
他并不太担心。这个柔然公主纵然能窃取他母亲的位置,一时半会儿也动不到他头上来。在中原人的后宅里,有的是法子让她不能孕,便有孕,也有的是法子让她生不下来。而他与芈氏这时候的态度,是很能讨他父亲欢心的,他知道。
柔然送了公主过来,同来还有可汗的弟弟。他就在洛阳住下了,声称见不到可汗外孙,他不会回柔然。
韩舒觉得那简直像是一场闹剧。她的夫君已经不是廿年前草原上意兴扬扬的少年儿郎,他老了,有病在身,却被逼再进了一次洞房。那之后不久,他便再度出征了。这一次,他再没有回来。
周澈承袭了他的爵位,烝了柔然公主。
烝报婚,是柔然的习俗,子纳父妾,中原人不齿。柔然公主原本是周城的正妻,那之后,她是周澈的妾,是他财产的一部分。便再不能与芈氏争锋。这是尊重柔然人的习俗,柔然人亦无话可说,王叔悻悻回国。
这对母子打了个翻身仗。
那几年是混乱的。周城死后,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包括沉寂已久的燕朝宗室。周澈巡视州府,临行,将母亲与弟弟托付与父亲生前器重的臣属。这小子浪荡无行,在某些方面,却是很像某个人。所以她并不是不能够明白他死的时候,浣儿惊而失色,什么都没想,拿起弓箭就冲了出去。
她那时候很怕他会一去不回。从前她母亲总担心她下半辈子没有着落,兄长怕有朝一日他死在战场上,她孤苦无依。这些都没有发生。她进了大将军府,有了很好的孩子,只是他没有活那么久。
她从前有过的念头,随着周澈翅膀一日比一日硬,她就没有再想过了。她不知道有人还在想。周澈死了,周洋接替了他的位置。有一些疑窦,一直在人的心里,没有人敢说,更没有人敢问。
不止是她,芈氏也不敢。有时候连四目相对都不敢。她不知道她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她的次子,杀了她的长子——而从来,她的这个次子都因为长相不佳,不得她喜欢。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女人,眉目里终于有了软弱的神色。
兄长登基,改朝换代,周浣受封上党王。那时候周洋还很器重他,以他为中书令。
那是她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她的浣儿踌躇满志,接她回家。她是上党王太妃,是府里最尊贵的女人。再没有人能凌驾于她之上。浣儿与李氏感情很好,那是个柔顺的女人,虽然没有她的堂姐那样光艳照人的美貌,那也是好的。
周洋记恨他的父亲被柔然逼婚,很训了一批兵甲御驾亲征。周浣亦从军,追杀三千里,一直打到渤海之边,朔州之北,获兵卒十万余众,经此一役,柔然仰其鼻息,因称之为“英雄天子”。
周浣亦在这五年断续的征讨中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
势力是个可怕的东西,有时候她这样想。她已经很多年没有外出行走过,像她年轻时候那样,所以她并不知道她的兄长与孩儿的势力到了哪个地步。她就只知道,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