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七十年代小田园 > 第19章 吃食堂

第19章 吃食堂(2 / 4)

菜票都是连队自制的。

用结实的牛皮纸做原料,耐磨耐用。票面的正面除了面值金额之外,还盖着一枚红色印章,上面印着“农耕师二团四营三连,食堂专用”的字样。

这就是传说中的饭票和菜票。

六七十年代,连队里是按照职工家庭户籍人口来供应口粮的。

普通职工每月口粮为30公斤(细粮20公斤,粗粮10公斤),大田班和开拖拉机加夜班的每月多5公斤细粮。

家里有户口的小孩,上学前每月口粮定量为15公斤,上学后为20公斤。一般七岁上学,连队和学校都卡得比较死。

当然,也有虚报年龄提前上学的。

这种情况一旦出现,都会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就好像做了多大的亏心事似的。其实,连队里是按照户籍年龄分配口粮的,未满七周岁的孩子,一公斤也没有多占。

每月,连队职工可以从财务室里购买饭票和菜票。其中,饭票是要从当月口粮标准中扣除的。相比较而言,职工领了粮食,自己在家里做饭会节省一些。

那些单职工家庭,家属大多没有户口,就很少去食堂打饭,大部分是领了粮食回家自己来做。有些家庭孩子多,还专门拿出一部分细粮,与那些口粮稍微宽裕一点的双职工兑换粗粮,这样1公斤细粮就能兑换到1.5公斤粗粮。

而外出或回内地探亲时,就需要用到粮票。

职工们一轮到探亲假,会提前去财务室换取全国粮票。财务室会从职工的口粮标准中,扣除所兑换的粮票数量。

全国粮票,在各地都能通用。

这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职工们回到内地老家,能给家里留下几公斤全国粮票,会被家人感激好久的。

在这样一个凭票供应的年代,去外面的食堂或饭店吃饭,没有粮票,没人会卖给你。去国营粮店购买粮食,没有户口本和粮票也无法购买。即便去糕点铺子里,想买几包点心,没有粮票或副食票,也没人愿意卖给你。

而农场相对来说,口粮还算宽裕,平时稍微节省一点,一年下来就能从嘴边挤出几公斤粮票来。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内地农民,跑到边疆来混口饭吃。

可惜,来得晚的已没了编制,只能在地方上或农场里打打短工。

与内地“论斤、论两”的计价方式不同,边疆地区是按照国际计量标准来计价的。直到后世,还一直沿用着一百克、二百克、五百克、一千克的计量标准。

所以,在这边买东西,一定要听清楚报价。那可是实打实地以“公斤计价”,除以二才是一斤,价格不要太便宜哦。

中午,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时,田根宝和王慧珍发现了今天菜量的不同。

同样的一份菜,比平时多了三分之一还要多,看看饭盒都快盛不下了。一问,是小元元跟着去了?

夫妇二人相视一笑。

立马猜到是他家小元元发挥了神功,打动了打菜的大师傅。

这个面子可不小哦。

一说起来,黎元元才晓得平日里食堂给打得菜没那么多。田伟民更是高兴得不行,以后打菜一定要带着妹妹一起去。

看看,今天就连抠门的黄师傅,打菜时手都不抖了。

一顿饭,吃得欢声笑语,十分开心。

虽然,菜里还是没什么油水,可热乎乎地暖心暖胃。

午休时间,屋里静悄悄的。

黎元元一觉醒来,感觉两边的腮帮子有点疼,就倒了杯水,一饮而尽。

这是想上火吗?

是不是沙枣吃多了的缘故?以前听爸爸说过,沙枣吃多了,肠胃不好消化,还容易引起便秘。

心说,下午得多喝点水。

就在这时,田伟民从外面回来了。

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嚷嚷着:“元元,元元,快起来!一会儿搬着板凳去占位置去,今天晚上营部要放电影呦!”

放电影?

黎元元一听也乐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露天电影院吧?在夏天,还有比坐在空地上,吹着晚风,对着银幕看电影更爽快的事情吗?

她立马跳下沙发,扣好了鞋袢子,喜滋滋地问道:“伟民哥哥,今天晚上演什么片子?”

“哦,现在还不晓得……等开演了就知道了。”田伟民掏出手绢,擦了擦额上的汗珠。

随后端起水杯,灌了一大口,一边喝着,一边对妹妹说:“元元,你也赶紧喝点水吧?今天吃沙枣了,嘴巴好干……”

“好的,好的。” 黎元元一边应着,也赶紧端起水杯,喝了一气。

田伟民从抽屉里拿了一支粉笔,用纸片包着,揣在口袋里。又指了指脚边的一只矮凳,问道:“元元,这只小板凳,你搬得动吗?”

“哥哥,我当然搬得动了,这个轻得很!”黎元元一只手就拎了起来。这会儿,发现自己的力气还不小,是不是和她能吃有关?

“那好,元元,你来搬这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