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七十年代小田园 > 第104章 开口子

第104章 开口子(2 / 3)

此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被再次放大了。

身处城市底层的种种不便,回去后如何安身立命,还有即将面临的种种困难被再次忽略掉了。所有的知青,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回家,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去。

杨淑芬听着大家的议论,心里也盘算开了。

她家经济条件不错,却没有顶替名额。

老姚家经济条件一般,也没有顶替资格。

按说,她家算是大家族,属于落实政策的一部分。可她家在沪上却算不上名门望族,无法像学校里的夏老师那样,顺顺当当地享受政策,被照顾回城。

这事对她家来说,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她想,先看看外界的动向再说。

在坐的宋阿娣,却是矛盾重重。

她与其他知青不同,她是被提了干的,还是一名党员。而老谢是教导主任,也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干部。

如果放弃这一切,选择离开,就等于否定了这十多年来的努力。无论是她还是老谢,后续的人生将是撕裂的。

而未来,等着他们的又会是什么?

她打算把这事得和儿子商量一下,好听听他的意见。

坐在一角的苏梅华,更是心事重重。

她是沪上知青,家里也有条件顶替。可她爱人却不是知青,而是副连长陈勇国。也就是说,她不具备返城资格,除非恢复单身。

可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要和老陈离婚。

这不是她愿意看到的。

可两个孩子被送到沪上后,因为没有户口,读书上学都得求爷爷告奶奶的四处找人,等到高考时,还得回来参加考试。

如果她有了沪上户口,两个孩子自然也能把户口迁回去。为了孩子的前途,这个婚是离还是不离?

想着当年支边,与老陈一见钟情。

这么多年来,一直恩恩爱爱。

离婚以后,上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人?

一群知青,各怀心思。

会客室里,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也没有心情去看电视了。

直到快熄灯时,才一哄而散。

这天,王慧珍在家里忙着准备年货,并没有参加这场聚会。

本来,她与沪上知青接触得就不多。

外面,大多是田根宝在联络着。而她呢,除了与杨淑芬家有点来往之后,在沪上知青中就像个局外人一般。

所以,当杨淑芬带着小龙港来串门,提到知青返城的消息时,吃了一惊。

可随后又平静了下来。

她家的情况,她自己最清楚。

父亲已经退居二线了,小妈没有出去工作过,也就不存在着顶替条件。当然,即便存在,也轮不到她来享受。

而老田家的情况,也不大可能。

他爸爸在码头上工作,妈妈是个家属,弟弟妹妹还在街道工厂里等着。这一回去,就是在和弟弟妹妹们抢饭碗,按照老田的性子估计也下不了决心。

黎元元和小龙港说了一会儿话,就听到了那个返城消息。

她意识到,随着一场变革的开始,另外一股风潮也应运而生了——那就是知青返城潮。这股浪潮持续了好几年,最后才算稳定下来。

当年,她的爷爷奶奶就是第三批返城的。

他们抛下了边疆的一切,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城里。可回去后,却发现城市早就变了,早已不是他们记忆中的那个模样。

在那里,他们居无定所,就像一个过客,受尽了白眼。

在城市里辗转漂泊了整整十年,才算稳定下来。

那时,记忆里是对边疆满满的怀念,就像在怀念自己的青春和初恋。

这种纠结和矛盾一直伴随着他们,直到重新回到那里,再次看到边疆的蓝天白云,才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除夕这天中午,邓铭拎着旅行包,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家。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穿着一身草绿色棉大衣的邓铭,一进门就大声喊道。邓萧、邓原和邓虹听到动静,立马从里屋蹦了出来,围着大哥问长问短。

邓舒平和肖玉华见到儿子,提着的心稍微安稳了一点。

最近,从收音机里不断播报的消息,令人嗅到了一丝异样。作为军属家庭,对这种异样格外敏感,心也不由得提了起来。

现在看到儿子,觉得自己的担心纯属多余。可接着,又听到邓铭说他在家里只能呆一周,随后就要返校。

“这么快就要走啊?”肖玉华的心又提了起来,邓舒平也一脸紧张地看着儿子。

“妈妈,爸爸,不用担心,儿子学得是无线电技术,又不是作战指挥……”邓铭宽慰道。

当初,他是想报“作战指挥专业”来着,可惜那个专业的学员都是从连队里直接提拔上来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像他这样的根本就不够格。

邓舒平和肖玉华一想也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