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七十年代小田园 > 第114章 老战士

第114章 老战士(1 / 3)

摘棉花的活, 一直持续到十月底。

这一个多月忙下来,把棉花地里的职工累得够呛。

不过,干什么活都有先天优势, 地里的职工们, 每天下地摘棉花时都会悄悄带一点回去。王慧珍也一样,也会在布袋里装一点新棉花,积攒下来, 足够打一个网套了。

黎元元和几个小哥哥, 像其他孩子那样也得到了锻炼。

下地摘棉花,不但手速快了, 耐力也增强了不少。

当最后一茬棉花摘过之后,就开始拔棉花杆子了。

这时, 天气渐冷。

棉花杆上,还零零星星地带着几个尚未绽开的棉桃子。这样, 就需要手工剥开来。王慧珍每天下班时,自行车后面就带着一大捆棉花杆子回来。

一连几天, 黎元元放学后,都在和小哥哥们一起剥棉桃。晚上去邻居家看电视时,也帮着人家剥几个棉桃, 边剥边看, 也不影响观看节目。

摘了棉桃, 把棉花杆子晒干后,还可以当柴禾烧锅。

一根一根的,非常好用。

这一季积攒下来, 也是好大一堆,足够烧一阵子的了。

这时,秋季抢收工作已经结束了。

大田里空荡荡的。

打谷场上却是一片繁忙。扬场、晾晒、装袋,粮仓里堆满了成麻袋的稻谷。

打米机也碾出了当季的新米。

一到晚饭时分,整个连队都弥漫着一股稻米的清香。

那些捡稻子的家属和孩子们,趁着深耕之前,捡回了最后一茬稻穗。而那些包地的承包户们,更是把自己的田地筛了好几遍。

有职工开玩笑说:“看看那几块地,就像舔过的一样干净。”

不过说归说,像张桂兰那样的承包户们,还真是获得了大丰收。等到年底一核算,腰包一定是鼓鼓的。

那些没有包地的,也是跃跃欲试,准备来年大干一场。

只有沪上知青们,还在打听着回城的消息。

可外界,只听到南方的和北大荒的知青们大批返城,整个农场都空了。而在西部支边的知青们,却没有任何消息。

唯一的变化就是,上面发文件说把职工的探亲假从三年一次调整到了两年一次。

返城政策,还是沿用着以往的“顶替”方式。那些即将办好调令的,只能偷着高兴,生怕自己的离开又勾起了其他知青的伤感。

秋季抢收过后,天就冷了。

南飞的大雁早已远去了。

连队里的职工们,又忙着分煤、储菜,准备过冬了。

深秋时节,碧空如洗。

田野里一片苍茫。

林带间,树枝上光秃秃的,树叶已经脱落了,树下落了厚厚的一层。

趁着星期天,一向喜欢打猎的李连长,约了五六名战友,开着两辆吉普车进了荒郊野地。可这一次却没有打到任何猎物,就匆匆而返。

原来一大早,李连长一行到了戈壁滩旁边的野地里,就扎开架势,准备狩猎。

他端着一支猎仓,瞄准远处的土包,想试一试准星。就在这时,感到一阵眩晕。开始还以为是晚上没休息好,也并未在意。

可半晌午,去林子里方便,却见了血。

他知道不对,也没了打猎的心思,当即乘车返回了连队。

也许是因为心理压力,晚上李连长就病倒了。

当天连夜,就送到了门诊上,也没检查出什么名堂来。第二天一早,就用吉普车转到了场部卫生院。

王院长带着几名医生亲自做了诊断,感觉不妙。

他建议去师部医院诊治,那边的医疗设施更先进一些。

一番折腾之后,诊断书出来了。

胃癌晚期。

这个消息虽然瞒着李连长,可他还是从爱人和孩子们的神色间觉察到了什么。这一下,他反而看开了,心理上也没任何压力了。

“玉枝,回连队吧!”他对爱人说道。

“好,我们这就回家去!”孔所长笑着点了点头,可心里难受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老李今年还不到五十岁,就得了这种不治之症。医生说,只剩下二三个月了,该吃吃该喝喝,凡事就顺着他的心意吧。

李连长回到连队后,还能下地走走。

不过人瘦了一圈,气色也不好。

连队里的职工们听说后,都去家里探望。这时,大家只知道李连长生病了,但具体得了什么病?却不是很清楚。

孔所长装着一脸轻松的样子,对来探病的职工们说:“老李得了胃病,需要好好养养……他这个人啊,平时吃饭老不按时,这下可好,一下子就病倒了……”

李连长生病这事,对外暂时还瞒着。

连队里,只有徐指导员知道内情。李连长见到徐指导员,关起门来谈了很久,最后他提了一个要求,不到最后一刻,不要往外透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