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勿忘我(2 / 3)
才进团里也不算走后门吧?
他见母亲点了头。
就赶紧把照片又收了起来。这张照片,还是当年吴红英硬塞给他的。他一直珍藏着,谁也没给看过。
想不到,还有充当证据的这一天?
李秋媛这边熬了两个多月。直到四月底,沙枣花开时节,场部人事科终于收到了兵团那边发来的调令。
在这之前,文工团的队员们都走光了。
只剩下她自己还挂着,每月领个基本生活费。团里的大院也做了其他用途,连住的地方都没了,她就搬回了家里。
连队里的职工们都听说了。
有同情的,有幸灾乐祸的。
像赵秀兰那样的碎嘴子,更是到处乱传,说什么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孔所长听到后,心里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她去找过吕营长,看看营部能不能接收?
吕营长答应帮忙,可编制内却是满满当当的,没地方安插。
孩子回来了,只能先当个编外临时人员,工作关系最好还是挂在场部人事科那边。等有机会了,再搞正式调动,这样编制就能保住了。
可现在,兵团那边的调令一来,众人顿时跌破了眼镜。
这个李秋媛不言不语的,从哪里跑来的关系?
这是要去省会乌市了?
比那个邱彩霞还要厉害啊?
连队里,向来是八卦消息满天飞。
对于香香姐姐的事情,黎元元也早就听说了。
开始还挺担心的,可结果却出乎意料。她不禁想起了那次在邮局里,看到许大哥和李秋媛站在一起说话的情景。
这个调动,是许大哥帮得忙吧?
想不到这个人还挺念旧情的。
“五一”过后,李秋媛就拖着两件行李,拿着调令和户口迁移证明上路了。
那天,徐指导员专门安排了一辆吉普车,把孩子送到了风口站。从那里,她将搭乘长途班车,直达乌市。
从此,将开始新的生活。
未来会怎样?
还是未知。
黎元元以此为背景,试着把香香姐姐和许大哥的故事写了下来。
这是一位文艺青年和一位复原军人的爱情故事,分分合合,等待寻觅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她给这个中篇,起了一个名字叫《沙枣花开》
她想,农场里的姑娘,就像林带里的沙枣花那样,虽然纯朴,却清香怡人。
沙枣花开,你侬我侬。
爱情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就看你抓得住还是抓不住了。
现在的文学作品,除了通俗类的破案题材之外,又兴起了伤痕小说。
反正是怎么苦怎么来。
像这种小清新风格的,属于非主流作品。
可她还是想尝试一下。
写破案故事,一个是烧脑,一个是再怎么写,也写不过“海派侠客”那样的高手。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以某个真实故事为背景,才更加生动感人吧?
黎元元写着别人的爱情故事,不禁又想起了萧哥哥。
也许有一天,她也会写写她和萧哥哥的故事吧?
一九八零年的春天,黎元元已满十周岁了。
她还留着齐眉短发,脑袋圆乎乎的,个子又长高了不少,都一米四三了。不过与萧哥哥临走前在墙上留下的那道杠杠相比,还差很大一段距离。
一有空,她就贴在门后的墙壁上比一比。
三个小哥哥也喜欢跑过去比比个子。他们把邓萧哥哥当成了榜样,不但学习上要比一比,身高上也要比一比。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学校里的生活平稳如常,而连队里又有一点新变化。
她注意到,来投亲靠友来打短工的,越来越多。
不过,这些短工大多去地方上修路挣钱。现在边疆到处都在修柏油马路,需要大量的短工。那些从内地过来的,只要肯吃苦,就能挣到钱。
有些手脚麻利干得好的,一个月能挣一百多块,比连队里的职工还能赚钱。不过工作也很累,从早忙到晚,甚至连星期天都不休息。
可即便如此,挣钱的神话却越传越广,也有更多的富余人员来找活干。
还有一些赶着毛驴车,下连队倒卖东西的。
不过,这些东西只能在团场里和地方上倒腾,却无法出边疆。因为公路上设有一道一道的检查站,不允许倒卖。一旦被查,轻则罚款,重则没收。
另外,连队里还出现了做小生意的外地人。
有爆米花的,做变蛋的,卖针线的,卖杏干的等等。其中,卖爆米花的最受欢迎。在房前屋后,只要响起“爆—米花咧!”的吆喝声,就有大人和孩子们上前围观。
那位爆米花的老师傅,脸上黑黑的,就像从煤堆里钻出来的。
他说着一口地道的家乡话,拉着一辆架子车,上面装着爆米花的锅子、炉子和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