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回沪上(2 / 3)
策照顾。可看看孩子,都读初二了,怎么也得考虑一下将来吧?
只有苏梅华家,按兵不动。
这些政策都和她没关系,她就安心呆着吧。
趁着放寒假,谢海宁也来家里坐了坐。
自从去年到场部读高中后,与元元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很多。这天下午,他找到元元,聊了聊写作之事,顺便提了几句知青返城的事情。
言语间,透着一丝不安。
黎元元心里一紧,谢海宁这是怎么了?
在她的印象里,这个人一直是自信满满的,可现在话里话外却透着一点迷惘。她想问问他,却不知该如何开口?
她想,他一定还藏有什么秘密?
看得出,这人很信任她,平时也喜欢找她说说话。如果有一天,他突然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她该如何应对?
想着这么一个天才,蜗居在此,能帮一把就尽可能地去帮一把吧?
日子转瞬即逝。
在大人们焦急的等待中,伟波和元元相继度过了十二周岁的生日。
这时,学校里也有了变化。
宋老师和黄老师都先后调回了沪上,据说也是去聚丰农场。
到了那里,恐怕也做不成老师了。
黎元元在心里一阵惋惜。
这批高中毕业生,在六七十年代算得上是文化人。可到了八十年代,回到城里时却落伍了。其实不光是她们,就像夏老师那样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生,不也在仓库里当保管员吗?
在变革初期,一切都显得纷乱而复杂。
很多人,为了户口和粮本,不得不放弃很多东西。
即便到了后世,一个上海户口也是顶顶值钱的。
“五一”过后,家里收到了沪上的来信。
信是外公写的,说房子已有着落了,是从一家电影院里借来的。等他们回去后,还可以安排一个人进去做临时工。
田根宝和王慧珍惊喜万分。
去电影院工作,比他们想象的要好太多了。
虽然不是正式工,可至少有一个落脚之处。看看那么多知青家庭回去后,住没住的,想找个放床铺的地方都要受人白眼,那个日子可想而知。
毕竟,像杨淑芬家那种条件的,还是太少了。
大部分知青,都像小木匠那样奔忙着。
小木匠来信说,他把老婆孩子安顿下来后,就跑到乡下给人家“打家具、打嫁妆”去了。那边都是包吃包住,钱没少赚,嘴巴里的油水也不少,顿顿都有肉吃、有酒喝。
话里话外,虽然也有无奈,但很乐观。
田根宝看了,大受启发。
他想,以后只要能赚钱就好,什么面子之类的又不能当饭吃。电影院的工作,让慧珍干着,他就去跑外滩好了。
到了五月中旬,沪上那边终于发来了调令函。
田根宝开始张罗着卖家当。不过半个月,家里基本上就被搬空了,除了几只大箱子之外,只剩下几张床和一张小饭桌。
其实,这床和桌子也已经送人了。
等他们走了以后,人家就会过来拉东西了。
屋子里一下空了。
黎元元看着空荡荡的房间,还真不大习惯,也没来由的伤感起来。
这一回,真的要走了?
六月中旬,调动手续都办好了。
田根宝跑到场部保卫科,开出了户粮迁移证明。他和慧珍商量了一下,准备分两批走。孩子们得到七月下旬才能放假,而电影院那边的房子和工作得先占着,以免夜长梦多。
最后,决定让慧珍先走。
等到暑假,他再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去。
邓萧听说后,也打电话过来。
把许大哥的电话号码和地址给了田叔叔,说是买火车票可以去找许大哥。
听元元说,发往沪上的那列火车,长年累月都十分繁忙。如果不提前,连个坐票都买不到,三天四夜,这一路站票可不好受。
王慧珍收拾行李时,找出了那只压箱底的花布袋,交给了元元,让她自己保管好。黎元元接过来时,觉得袋子好像有点轻,也未在意。
这一批返城的知青可不少,连队里干脆开了一个集体欢送会。
今年要走的,都参加了。
老职工们和知青们聚在一起,田根宝拍了好些照片,有欢笑的,也有流泪的,可更多的是祝福。
在会上,就连陈连长和徐指导员都伤感起来。
对沪上知青,他们既舍不得,又不能阻止他们离开。
可无论是谁,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力。
高班长也抹起了眼泪。
慧珍老实本分,干活从不偷懒,和班里的同事们相处得也不赖。现在要回沪上了,不好挽留,只能说几句祝福的话。
作为王慧珍的山东老乡,王建华又笑又哭,大姐也要走了,还真是舍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