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七十年代小田园 > 第130章 再聚首

第130章 再聚首(2 / 2)

面,杨柳青青,带着江南所特有的韵味。与边疆的萧瑟冷寂相比,这里可谓艳阳高照,绿意葱葱。

弄堂口的迎春花开了,黄澄澄的一片。

屋里屋外,都是暖洋洋的。

那个阴冷潮湿的冬季,终于过去了。

开学后,谢海宁顺利地进入了一家普通中学。

对学霸来说,在哪里读书并不重要。他的目标,是考上京城医科大学。当然,这对他也不算什么难事,等到明年九月就实现了。

那时,他已经十六岁了。

也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黎元元和三个哥哥也在学校里,努力着。

他们的目标是考取大学。

也唯有这样,才能闯出一条路子来。

孩子们在忙着学习,大人们却在忙着挣钱。

随着天气转暖,田根宝的照相生意好了起来。他早晨出门,中午不回来,要么带着饭煲过去,要么在那边买点吃的垫垫。

越是星期天,工作就越忙。

他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一到星期天就忙着做菜,给孩子们改善生活了。

而王慧珍除了收加工活之外,也开始在街上摆摊子,卖衣服。

换做以往,可能拉不下脸来。

可现在,为了生存还有什么好顾忌的?

在这座城市里,有无数像他们这样的知青,每天都在起早贪黑地忙碌着,只想把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到了初夏时节,返沪知青越来越多了。

“五一”过后,由宋阿娣牵头,把能联系到的知青,都联系了一遍。最后,十几个人带着吃的喝的,聚在田根宝家的小屋子里,搞起了会餐。

大家席地而坐,围成一圈,开怀畅饮。

这种景象,让他们又回到了连队里的生活。

那时候聚餐跳舞、打扑克钻桌子,嗑瓜子吹牛皮,要多开心有多开心。可惜,那种痛痛快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而他们呢,也从十几岁的小青年,变成了三十六七岁的老青年。

马上就要步入中年了,那种青春和热血也随之消逝了。

杨淑芬举着酒杯,感叹道:“说起来,连队里的知青,除了苏梅华之外,也没剩下几个了吧?”

“是啊,她还在托儿所里当老师,不过,她家日子过得还挺不错的……”宋阿娣红着眼圈说道。加上苏梅华在内,连队里只剩下五名知青了。

而当年,浩浩荡荡的几十号人马,有多热闹啊。

这时候,大家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他们都是双知青家庭,才能享受到回沪政策。而那些单知青家庭,还在遥远的边疆思念着家乡,思念着故土。

虽然回到沪上后,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可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梦想和希望。

最后,大家一致建议,每两个月聚会一次,地点就搁在田根宝家。

宋阿娣笑嘻嘻地说道:“老田啊,比起来就你们家条件好了,看看有自己的房子,能自己做主,去个卫生间也方便。我们都挤在父母家里,平时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

田根宝和王慧珍笑着答应下来。

十多年来,大家一起在连队里走过,这个感情任谁也比不过吧?这座城市是冷漠的,而知青们之间却充满了温情。

因为,他们曾经是农垦战士,也是一起打拼过的战友。

吃过苦,受过累,经受过劳动锻炼。

回到城里之后,还有什么能难得倒他们?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到了一九八四年,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沪上又出台了关于“支边知青”的新政策。

那就是双知青家庭,都可以举家落户聚丰农场,符合条件的,可以把子女落到沪上。单知青家庭,符合投靠条件的,可以把一名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落到沪上。

这一年的初夏,随着新政策,乔莎莎也回到了沪上。

她住在外公外婆家里,她的妈妈还在连队里,和她爸爸生活在一起。

她一向是个独立能干的。

星期天,自己一个人换乘了几趟公交车,来到电影院,找到了田家小屋。见到元元和伟军他们,激动不已。

黎元元和儿时的小伙伴,也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几个人坐在地垫上,听乔莎莎讲述这两年连队里的变化。最后,田伟波好奇地问道:“莎莎姐姐,那个江慧勤去香港了没有啊?”

乔莎莎捂着嘴巴,笑道:“哎,别提了,他们一家除了吹牛之外,有一句真话吗?我都回沪上了,他们家那六朵金花,还在连队里老老实实地呆着呢!”

黎元元也抿着嘴笑了起来。

心说,去香港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