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张氏女(中)(1 / 2)
第五十八章张氏女(中)
话说那正在那少年与宁王朱权一起制伏了那醉汉之际,那醉汉仍不放弃最后一丝逃跑的机会, 待二人稍未留神之际, 那醉汉反手一推那少年,那少年猝不及防, 便向栏杆倒去,如若此刻朱权不出手相帮, 那少年恐怕要从楼上掉下去。还好朱权扶的及时, 那少年才方知刚才只是惊魂一瞬。
待到竹轩楼的老板带着一众打手赶到时,那醉汉与小厮已经溜的无影无踪, 那老板忙过来拱手赔笑道:“真是幸得二位公子出手相救,才化解了今日之危机!”
李良辰本已是拥着妹妹在一旁泣不成声, 此刻也走过来鞠躬一辑道:“今日多谢二位公子出手相救,良辰没别的可报答二位公子, 今日便是二位公子想听良辰演唱到何时, 良辰与妹妹只为二位公子演奏。”
朱权忙摆手笑了笑道:“李先生如此这般便是客气了,今日我与夫人来此地,本是因为夫人听闻李先生歌声宛如天籁, 故此特来一探究竟。”说罢便回头看了看站在人群之外的徐妙锦, 徐妙锦这才款款走了过来。
那少年见朱权已成家, 而且夫人竟是如此这般美貌,心中不觉阵阵失落, 他刚想要起身离开,但见朱权转过身来,正冲他微微笑着, 面前这位公子本就面如冠玉,身姿如竹,温文尔雅,这如春风拂面般的笑容,不禁让那女扮男装的少年阵阵心动,想起刚刚他出手相救时的情景,不禁面上一红。
徐妙锦已看出那姑娘的心思,便走上前来拱手施礼道:“还未知这位小兄弟尊姓大名呢!”
那少年忙回礼道:“在下姓张,江西人士,此番是随父亲到大宁来的,你们就叫我张兄弟好了。”
朱权忙扶起那张姓少年,微微一笑道:“张兄弟何须如此多礼,今日即是有缘,不如一起听李先生演奏一番,否则岂不是浪费了这世间雅乐!”
那张姓少年脸颊绯红,轻轻低下头问道:“不知兄台如何称呼?”
朱权因是宗室之人,不好暴露自己的身份,这大宁城中,只怕除了宁王,便再没有几个朱姓之人,他看了一眼徐妙锦,便回礼道:“在下姓徐,应天人,此番是携夫人来大宁投奔亲戚的。”
李良辰见众位都自报了家门,便与妹妹客气的迎道:“众位快雅间请吧,我与家妹这就替众位贵人演奏一番。”
众人在雅间坐定,只见李姑娘弹琴,李良辰吹箫,先是一曲《阳关三叠》。李姑娘一指空灵,一指悠远,悠然如松涛阵阵,回应空谷;澄然似秋水漾漾,轻扣浅滩。
数年来与朱权相处,耳濡目染,徐妙锦亦仿若古琴欣赏大家,这李姑娘的琴技虽然不如自己夫君,但已是可谓称得上大家风范。
这边古琴曲音还未落,那厢箫声却已是悠然响起。琴声悠扬伴随着箫声袅袅,轻轻拨动着听众的心弦。霎时间,箫声琴声顿止,只听李良辰高声清唱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明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设宴饯别,依依不舍。李良辰反复吟唱的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像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饱含依依惜别的情谊,也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众人听得都如痴如醉,歌声结束后,仍是意犹未尽,真所谓是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从竹轩楼分别之时,朱权向李良辰拱手施礼道:“李先生歌声彷如天籁,在下不才,近日在整理北曲杂剧曲谱,先生哪日得空,可否能来在下府中试唱一番在下整理的曲谱?在下有意将那曲谱集结成书,取名为《太和正音谱》,希望这稀有的北曲曲谱在后世不会失传。”
李良辰对此事自是求之不得,连声称好。那女扮男装的张姑娘在一旁,看着朱权夫妇二人乘马车离去的样子,看着他对她举手投足间尽是温柔,心中便是一阵冷寂与酸楚,只是此二人都没想到的是,一月之后在大宁城中的静虚观,二人再度偶遇,要说这缘分便是,玄妙起来挡也挡不住。
朱权自幼便对道教感兴趣,因为他学识极为庞杂,所以与一般知识渊博的儒生是不一样的,他对道教感兴趣的点在于,他想探索这世间的真奥。而中国古代与西方的逻辑思维又不同,从古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便有对世间真奥的思考,而这种思考经过一代代人的辩证与推翻,进而形成了哲学。中国古代亦有自己的所谓的“哲学体系”,便是这儒释道。朱权学道则是为了探索世间的真理与奥秘,并非是像某些人一样,修道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把握道家的思想与理念。
大宁原是辽金统治的中心,这里原本就是佛教盛行之地,再加之元初那场激烈的佛道大辩论,以道教惨败而告终,自此终元一朝,佛教始终对道教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朱权自就藩大宁以来,以他对道教的执着,便四处搜寻探访大宁境内的道教高人,自己也时常研读道教经典,只是徐妙锦一心向佛,夫妻二人便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分歧,所以朱权出门寻仙问道之时,便不会带上自己的爱妻。
静虚观是大宁城中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