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雄起(3 / 4)
辜,政治上将造成极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归附自己的人不问青红皂白地滥杀,等于是把这些力量推向自己的敌人。
杀也不妥,不杀也不妥,这个问题确实相当棘手。
显然,朱聿键选择了A。实事求是地说,做出这个决定,是要承担极大风险的,对“贪生怕死之徒”网开一面,至少得给个说法吧?参考一下古往今来对己方战俘的处理,便能深刻领会这种思想的强大惯性。
另类朱聿键的高明就在这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新难题,朱聿键给出了一个新提法:“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因此“兵行所至,不可妄杀”。
——什么是水平?这就是水平!归类于“难民”,所有难题得以完美破解!
“无发为难民”,短短五个字,如同一道光芒,划过历史长空里的漫漫黑夜,给人信心,给人希望,这就是人性的光芒!
我深信,另类朱聿键若是生在太平之年,必是一位治世明君,只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如。
挖墙脚
尽管隆武皇帝朱聿键有逆势崛起的雄心壮志,但或许是因为常年蹲在大狱,他对江湖的险恶明显认识和准备不足。很快,残酷的现实如一盆冰水,将他浇得寒彻心骨。
朱聿键想有所作为,但总是不乏有人跟他叫板。一个血统疏远,还蹲过大狱的人居然做了皇帝,当然会有一些人不服气。
前面提到过,浙江政权的监国朱以海就是其中之一。
在督师张国维的竭力坚持下,朱以海重登监国之位,实际上就是不承认隆武政权的领导,紧挨着的浙、闽两地转入“面和心不和”的对峙状态。
由于浙江没气力,福建没兵力,两方虽然相互不买账,所幸没有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但是没有武装冲突并不等于没有冲突,武的搞不起来,就从文的下手。
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隆武、鲁监国开始互相挖墙脚。
在浙江政权中,有一部分人赞成与福州政权联合(“右派”),隆武皇帝就派人加紧笼络。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朱聿键派都御史陆清源携十万白银前往浙江,名为“犒师”,实际上是“拉拢腐蚀”朱以海手下的“右派”。结果,“右派”没拉上几个,陆清源却被“左派”的人给剁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鲁监国也在打朱聿键手下的主意。四月,朱以海派遣左军都督裘兆锦、行人林必达前往福建“访问”,他们担负着一个秘密使命——拉拢郑芝龙。
朱以海这招棋下得相当狠!郑芝龙掌握着福建的绝大部分军队,一旦他被拉拢,相当于给朱聿键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不过,朱聿键很快就发现这两人不对劲,老是到郑芝龙的府邸晃荡。经过一番打探,朱聿键怒了,竟然敢在老子眼皮子底下耍花招!没得说,打入大牢!
朱以海不死心,又派郑芝龙的好友——总兵陈谦前往福建。陈谦留了个心眼,差人先去探一下郑芝龙的口风。郑芝龙给陈谦的回答是:“吾在,无妨也。”
得到郑芝龙的保证,陈谦大着胆子来到福建。没想到,郑芝龙的口头保证根本不管用。陈谦见到朱聿键,递上朱以海的书信,朱聿键才看了三个字,就气得七窍生烟,当即将陈谦投入大狱。
哪三个字这么厉害?——“皇叔父”!
不明白?我来解释一下。朱聿键已经即皇帝位,按正常的礼节,书信开头的称呼应该是“陛下”,这跟是否承认其领导无关。朱以海用“皇叔父”作称谓,实际上就是默认鲁监国为正朔,吃朱聿键的豆腐。这哪里是来“朝见”的,简直就是来砸场子的!
郑芝龙信誓旦旦地向陈谦保证绝对安全,结果陈谦一来就进去了,郑芝龙觉得很没面子,多次上疏给陈谦说情。
朱聿键不接受任何说情,执意关押陈谦。不久,御史钱邦芑上了一道密奏,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陈谦是鲁王朱以海的心腹,又跟郑芝龙是至交。
有了这两个身份,陈谦的结局可想而知。很快,朱聿键瞒过郑芝龙,将陈谦给剁了。等郑芝龙得到消息的时候,陈谦已经身首异处,老郑“伏尸而哭,极其哀”。
浙江、福州两政权你来我往,互挖墙脚,看似没有什么成果,但实际上朱以海获益最大。
在福州政权中,南安伯郑芝龙掌握着数量庞大的军队,属于举足轻重的实权派。马士英入闽被拒,让郑芝龙心里有些不爽,但反对意见并非出自朱聿键,君臣二人还没有什么冲突。
但是,裘兆锦被囚禁、陈谦被杀,加剧了郑芝龙的不满,而这种不满是直接针对隆武皇帝朱聿键的。
如此看来,朱以海虽然没有实现招郑芝龙为己用的目的,但顺利促成了隆武政权中最关键的君臣组合——朱聿键与郑芝龙之间产生裂痕。
一旦裂痕产生,两人的矛盾将不断扩大。郑芝龙的好戏才刚刚开场,我们放到后面去详细说。
“梦游者”朱亨嘉
浙江的鲁监国不接受福州政权领导,多少还有情可原。毕竟两个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