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后方(4 / 8)
要拒人于千里之外、死搬教条活受罪呢?
合作没问题,但该讲的原则还是要讲的。杨畏知向孙可望提出了“约法三章”:“一,不得仍用伪西年号;二,不得杀人;三,不得焚庐舍,淫妇女。”
后两条没问题,孙可望在綦江整顿时已经这么干了。第一条看似不可能实现,但孙可望在綦江整顿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如今时机成熟,可以答应这个条件。
双方成交!
孙、杨盟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当前,为混乱中的云南翻开了新的篇章,更在于几年之后,为“逃跑帝”朱由榔提供了一个安身之所,让濒临覆灭的永历政权得以继续苟延残喘。当然,此时的孙可望、杨畏知还想不到这么远。
杨畏知实际上代表了沐天波,因此孙、杨达成盟约,促成了云南“大佬”沐天波接受孙可望的领导。九月,刘元秀率军进抵永昌(今云南保山),以“共扶明后,恢复江山”为原则,与据守滇西的沐天波达成和解协议。
混乱多年的云南,终于尘埃落定。
建设抗清根据地
孙可望出身卑微,多年来追随张献忠出生入死。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后,深受张献忠器重的孙可望直接参与了政权的日常管理与建设,积累了一定的执政经验。
事实证明,孙可望虽然大老粗一个,但他不仅是名能征善战的武将,也是一名治世能臣。
出于建设“抗清根据地”的需要,孙可望开始施展拳脚,大刀阔斧治理云南。
——政权建设方面。
虽然没有得到永历朝廷的正式承认,但孙可望履行“不得仍用伪西年号”的承诺,采取“建国不建统,纪年不纪号”的方针,为将来与永历政权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个基本原则,沐天波以及云南官员的安置就比较顺畅了。沐天波的爵位保留,名义上继续领导汉族“土司”,杨畏知、王应龙等前明官员均得到委任。
搭好了架子,孙可望开始整顿吏治,总方针是在綦江整顿时定下的亲民政策。
要想将云南建设成为稳固的后方基地,就必须争取民心。要想争取民心,就必须确保官吏勤政为民。
在这个过程中,被委任为“工部尚书”兼“巡按”的王应龙起到了突出作用。他领导“纪委”(巡按衙门)长年累月巡察各地,惩治贪腐,为百姓伸冤鸣冤,民望极高。
值得一提的是,孙可望还有一项超乎寻常的政策“许地方头人起诉”。说直白一点,热烈欢迎底层“屁民”的“有组织上访”,既不拦截也不关押,甚至“妄诞之言亦不深究”。一时间,贪官惊慌失措,百姓欢欣鼓舞。
——军事方面。
和平解决滇西以后,云南大部已在孙可望的控制范围之内,但沙定洲还控制着阿迷州、蒙自,同样顽固的土司禄万亿、禄万兆控制着东川(今云南会泽)。
永历二年(1648年)五月,孙可望派艾能奇率军征伐盘踞东川的土司禄万亿、禄万兆。但是,能征善战的抚南将军艾能奇却在阴沟里翻了船。大军距东川三十里时,遭遇土司埋伏,艾能奇中毒箭意外身亡。孙可望痛失一员猛将,另派精兵讨伐,总算拿下了东川。
七月,李定国、刘文秀南征阿迷州、蒙自,将负隅顽抗的沙定洲团团围困。
云南本来就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沙定洲固守的蒙自就更惨了,别说什么粮食储备,吃了上顿能有下顿就很不错了。
这么一个状态,哪里经得住围。不过十几天的时间,缺吃少喝的沙定洲饿得前胸贴后背,扶着墙出来了:我投降,给口吃的成不?
十月,酒足饭饱的沙定洲在昆明被处死。
云南安定了,孙可望又在边境设防,“凡可以入滇之路,悉扼守之”。在云南内地,孙可望加紧招募新兵,开展军事训练,严肃军纪,做好抗清斗争准备。据史料记载,孙可望当时“拥兵三十余万,家口倍之”,成为全国最强大的一支抗清队伍。
——经济方面。
建设“抗清基地”,光有军队不行,士兵也是人,是人就得吃饭!
云南属于高原山区,可耕种的土地不多,生产关系和耕作方式又比较原始,因此粮食产量不高。再加上几年的战乱,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很难支撑几十万大军的粮食补给。
考虑到云南的底子太薄,孙可望结合实际情况,多管齐下,大力发展经济,恢复生产。主要采取的政策包括:
其一,重新划分土地,同时照顾地主、农民的利益,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这条政策看似不起眼,但作为农民起义军,能如此顾全大局,实在是难能可贵。
其二,保护民间贸易,铸造铜钱,取代原始的贝币。云南是产铜的,但全被朝廷拖走了,再加上地处偏远,百姓普遍使用极其原始的贝币。铜钱的使用,为工商业的繁荣和云南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奠定了基础。
其三,按照“官一民九”的比例收取赋税,这在全国是最轻的。如此低的税率,怎么养得起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