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南明那些事儿 > 第十九章 合流

第十九章 合流(3 / 9)

到施琅率清军水师收复台湾的那一天,自己先挂了。

“浙系”,风云激荡

郑成功的“闽系”波澜起伏,鲁监国的“浙系”也是风云激荡。

经“舟山大火并”,鲁监国总算摆脱郑彩的控制,在舟山站稳了脚跟,与福建的郑成功遥相呼应。不过,兵多将广的郑成功愁粮,鲁监国却苦于无兵。

鲁监国打了这么多年仗,从一个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王N代”,逐渐锤炼成了一个坚强勇猛、敢于担当的统帅。浙江政权越来越没落,最终在舟山抢到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基地。鲁监国深知,实力是“浙系”目前最大的瓶颈。

此时,“浙系”的兵力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

张名振、阮进、王朝先率主力驻守舟山岛;周瑞、周鹤芝各领一部驻守在温州的三盘岛;王翊、王江、冯京第的义师在宁波四明山区活动。

总的来看,“浙系”的实力已大不如前。于是,一个“雪藏”多年的动议再次出现——向倭国请兵。前面提到过,最初提出这个动议的人叫周鹤芝。

当时的倭国处于幕府统治的江户时期,天皇不过是一个摆设。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三十六大诸侯中,撒斯玛是实力最强悍的一个,而他正是周鹤芝的“海外关系”。

周鹤芝当年提出赴倭国请兵,黄斌卿不同意,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没必要找外人。如今黄斌卿被干掉了,周鹤芝又将这个议题抛了出来。这一次,鲁监国相当感兴趣。

永历三年(1649年)十一月,鲁监国派使者前往倭国。但是,倭国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原先还很有兴趣的撒斯玛如今自顾不暇,最终没有同意出兵。

随着李成栋、金声桓相继反水,接着又是姜瓖的“山西大起义”,清军四处扑火,兵力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不得不调整对付东南沿海抗清势力的策略,工作重心由剿灭转向招抚,向东南的抗清将领许以高官厚禄,广泛接纳贪生怕死、贪婪无耻之徒。

早在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多尔衮的这一策略便得到了回报——浙江政权佥都御史严我公向清军投降。多尔衮如获至宝,当即委任严我公为“钦差大臣”,辗转活动于四明山、舟山等地“现身说法”,策反抗清武装。

在严我公的“感召”下,吴凯、顾奇勋、姜君、王用升、陈龙、陈德芝、雷虎彪、杨子龙、吕一成、高树勋、石仲芳、田得坤、沈乘龙、胡茂芳、陆鸣时等大小官吏纷纷投降。

投降官员的名单一拉一大串,把多尔衮气得直跺脚。——气啥?投降的人多不是好事吗?

这个还真不一定,得看是什么样的人投降。

严我公策反的基本上都是“浙系”里的“三无人员”——无能、无兵、无权。简而言之,纯属“混混”。更可气的是,这群混混官阶还不低,按照清军“原职委任”的许诺,浙江根本就没法安排,还得占用其他省份的名额。

这哪里是招抚,简直就是在帮鲁监国减负!

多尔衮的招抚以闹剧而收场,四明山、舟山依旧岿然不动,但“浙系”内部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麻烦首先出现在温州的三盘岛。永历四年(1650年),共同驻守于此的周瑞、周鹤芝为一些琐事互相掐了起来,鲁监国赶紧派一个叫吴明中的人前去调停。两支军队互不隶属,低头不见抬头见,有点小矛盾实属正常,老大派人来劝架,这事儿也就算是了了。

但是,问题偏偏就出现在这个劝架的人身上。吴明中的真实身份,是清军派到舟山的卧底!

吴明中一到三盘岛,便伺机大肆挑拨、煽风点火,让周瑞、周鹤芝一夜之间势同水火。

周瑞、周鹤芝还算是顾全大局,当然主要是因为两人实力相当,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大规模的冲突并没有发生。

不敢诉诸武力,和谈抹不开面子,调停人又是唯恐天下不乱,三盘岛顿时乱做一团,难以了局。

这么空耗下去也不是办法,周瑞索性率军南下投奔郑彩,后来归附了郑成功。周鹤芝也不示弱,率军北上舟山归附阮进。两人十分“默契”地远离是非之地,三盘岛瞬间成了空城。

三盘虽然稀里糊涂撤守,但武将之争总算是有了一个了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舟山正在酝酿一场更大的风波。

三盘岛属于驻外基地,出点状况还无伤大局,舟山一旦出事,麻烦可能就大了。舟山是“浙系”的大本营,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令人更加揪心的是,这场风波的当事人,是“浙系”的两大权臣——张名振、王朝先。

如果按照先前“舟山大火并”与《水浒传》人物的对应关系,就是“智多星”吴用跟“豹子头”林冲掐起来了。

王朝先原以为,自己凭借协助“火并”之功,应该能得到鲁监国的重用,但事与愿违,王朝先恐怕要失望了。

在鲁监国看来,“叛徒”终究是“叛徒”,只要筹码到位,必然逮谁咬谁,因此不可重用。

可“王叛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