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殉难(4 / 6)
景线暂时休整。康熙元年(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苦闷而绝望的一代“战神”李定国给麾下部将留下“宁死荒徼,无降也”的嘱托,在景线永远闭上了双眼。
李定国去世后,除了靳统武病死(一种说法是被毒死)以外,包括李嗣兴在内的各将领均背离了李定国的临终嘱托,相继返回国内,向清军投降。
尘埃落定
在永历残部看来,朱由榔就是一面旗帜,没有他就没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李定国一门心思想“迎驾”,只是纠结于如何才能成功。而在清军内部,这种纠结要复杂得多。
从朱由榔跨出国门的那一天起,昆明的清军将领便在激烈争论着一个话题:是否要出兵缅甸,逮朱由榔回国?
多尼、罗托、赵布泰等满族将领认为,朱由榔已成“死鱼烂虾”,无论他回国与否,天下形势都不大可能发生逆转,不如任其自生自灭。
做此决断,绝非满族将领心生恻隐。逮朱由榔,嘴上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路途艰险,后勤补给困难,水土不服,瘴气比两广还严重;清军在云南尚未完全立足,等等等等。总之,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们不去。
吴三桂是汉人,对汉民族的坚韧性是非常了解的。他坚持认为,斩草务必要除根,否则“春风吹又生”。不剁掉朱由榔,此次进剿就不彻底,复明的势力完全有可能卷土重来。
昆明达不成共识,只有让朝廷来决断。经清廷兵部会商,于六月初做出了正式决定:
第一,朱由榔必须被逮回来受审。
第二,多尼麾下的宜尔德部留守昆明,其余进剿西南的八旗兵“收工”回老家。
第三,洪承畴移镇昆明,全权负责进军缅甸逮朱由榔事宜,由吴三桂部具体执行。
躺着也中枪,洪承畴相当抑郁。将没事找事的吴三桂臭骂一通以后,洪承畴向朝廷上了一本奏疏,力陈进军缅甸面临的困难。
——经此次战乱,云南破坏严重,粮食紧缺。(蹂躏至极,兵火残黎,朝不保夕。粮米腾贵,买备无出,军民饥毙载道,惨难见闻。)
——李定国等永历军残部还在滇西作困兽之斗,各地土司也不稳定。
洪承畴认为,等明年秋收之后进兵比较稳妥。清廷会商后批复同意,进军缅甸事宜暂时搁置。
暂停用兵,不代表暂停逮回朱由榔的部署,清廷还另有“妙计”——通过外交手段向缅甸方面施压。
永历十三年(1659年)九月,洪承畴奉清廷之命,致书缅甸当局和蛮莫土司,要求对方尽快交出朱由榔、沐天波、李定国。
从受命部署逮捕朱由榔以来,洪承畴的内心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不希望朱由榔被自己亲手逮住,更不希望朱由榔被自己亲手送上断头台。
此时此刻,洪承畴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有直呼“见鬼”的左懋第,有临死也要将他痛骂一番的黄道周,有只为“死于明处”而前来赴难的王之仁,有江南人留下的那句“洪恩浩荡,未能报国反成仇”,还有很多很多,他想不过来,也不敢再想。
他摊开双手,上面仿佛沾满了淋漓的鲜血。他抬头仰望,无数双眼睛悬在空中发出仇恨的目光。他赶紧闭上双眼,无数张鄙夷的面孔又在脑海里回荡。
在等待缅甸方面回音的这些天里,洪承畴做了很多梦。他梦见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为他举行祭祀大典,梦见史可法惨死于乱军之中、尸骨无存,梦见大江南北遍地哀号,梦见永历皇帝朱由榔人头落地,鲜血溅了他一身……
洪承畴被朱由榔的鲜血激醒,才发现那不过是全身上下浸透衣衫的冷汗。他病了,病得很重,以至于不能再继续完成朝廷托付的使命。
十月,洪承畴得到朝廷批准,返回北京调养。六年后,早已被清廷冷落的洪承畴在北京郁郁而终。
洪承畴离开昆明后,清廷任命吴三桂留镇云南,实际上取代了洪承畴的地位。从此,吴三桂便以“云南王”自居,野心也逐渐膨胀,为后来起兵反叛埋下了伏笔。当然,吴三桂挑起的“三藩之乱”与“反清复明”无关,虽然他打着“复明”的旗号。
缅甸方面一直没有回话,清廷也开始打起了退堂鼓。由于长年用兵,财政相当吃紧,郑氏集团又在台湾站稳了脚,再加上天下初定,清廷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从通盘来考虑,清廷准备放朱由榔一马,任其自生自灭。但是,以“云南王”自居的吴三桂不希望自己的身边埋着这么一颗大炸弹,竭力上疏奏请进军缅甸。
永历十四年(1660年)四月,清廷经反复会商后,原则同意了吴三桂的意见。为稳妥起见,又派麻勒吉等人前往昆明与吴三桂详细商讨。八月,清廷正式作出进军缅甸的决定,调爱星阿部八旗兵南下入滇,配合吴三桂作战。
永历十五年(1661年)正月,吴三桂大军尚未出动,缅甸国王莽达喇便派使者前往云南,与吴三桂接洽。缅方同意交出朱由榔,同时也提出了条件,让吴三桂派军与缅军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