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2 / 2)
喝不习惯。”
覃氏得她解了围,面上的尴尬之色减了不少,一边给她斟水一边问:“小娘子听口音不像是巴旬人,来巴旬是走亲戚还是做买卖?”
罗天都道:“其实是回来祭祖的,家里原本是巴旬这边的,只是自我爷爷那代起,便去了外头讨生活,这都几十年过去了,家里老人念旧,总念叨着想回来看看,只是爷爷年纪大了,经不得舟车劳顿,才由小辈们代劳,好歹也要去给祖宗上个坟烧柱香。”
徐三爷便不住地点头,道:“正是,不管在外头过得如何,家里的老祖宗都是不能忘的。小娘子是巴旬府哪的人?”
罗天都故意皱着眉头想了一想,道:“咱家祖籍乃是夷县的,只是那些年日子太难过,实在没法子,太爷爷才领着爷爷去外头讨生活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听她说起夷县,徐三爷那双浑浊的老眼闪了闪,然后才道:“这可巧了,小老儿也是夷县的,原本东奔西跑,到处混口饭吃,后来老了,跑不动了,家里的小子看我孤伶伶的一个人,叫我搬了过来,跟着他们一块过日子,好歹有口饭吃。”
罗天都便夸了徐三爷命好,有个孝顺的儿子和媳妇,覃氏在边上听了半天,面上神情有些欲言又止。
罗天都看得分明,便借口内急,向覃氏借茅厕一用,覃氏忙引着她去了。
“坐了这半日,怎么不见府上当家的和小公子呢?”罗天都又问覃氏。
覃氏便道:“咱们普通百姓,哪里担得起小公子这一称呼。家里穷,孩子早早地就到木器行里做学徒了,要过年的那两日方能回来,孩子他爹在集市上打短工去了。”
说是打短工,也就是闲时去集上帮人搬卸货物,且这活儿也不是天天都有,碰运气罢了。
“嫂子也是夷县人吗?”罗天都又问覃氏。
覃氏笑道:“正是,不过我成亲后不久,就搬到巴旬来过日了,夷县那边讨生活太难。”
“怎么个难法呢?”罗天都诧异地问,都说人搬穷,火搬熄,一般的人若不是日子实在艰难,绝不会搬离祖宅,跑到外乡去讨生活的。
覃氏倒真是个老实的,好心劝道:“小娘子,你们千里迢迢来祭祖,心倒是好的,只是如今那边不甚太平,你们还是早去早回,不要多做停留的好。”
罗天都就叹了口气,道:“来时也听人讲了,只是我和我爹都是在华溪那边长大的,还是头一回来这里,咱家祖坟在那里,我们都不清楚呢。”
覃氏想了想,出了个主意:“如今那里乱得慌,但凡有点法子的,都搬出来了,你们一个外乡人过去,实在不妥当。这样吧,小娘子若是不嫌弃,等孩子他爹回来,让他带着你们去认路,他好歹是从小在夷县长大的,路熟。”
罗天都来一这趟的目的,就是为了拐个熟人一起去夷县,既当向导,也是翻译,听覃氏这么一说,有些求之不得,几乎是立刻就答应了:“嫂子,那咱们就说好了,我们在城里还会再呆两天,到启程那日,我就打发人过来接大哥,工钱我就照着大哥平日里打短工拿的工钱,我再加两成。”
现在都是冬月了,一个多月后就要过年了,家里正愁没钱置办年货,巴旬到夷县来回也得一个月,多少能挣些钱,贴补一下家里。覃氏倒是也没有推辞,爽快地道:“成,到时你来唤人就是。”
两人商议妥当,回到屋里,覃氏便将这事跟徐三爷说了。
徐三爷听了,倒也没有反对,只是面上的神情仿佛有些担忧的神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