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部分(3 / 3)
外甥撑腰。”
十岁的小大人啊!张歆眼里也有了泪花:“好,我等着四弟为我撑腰。四弟要记得择友而交,睁大眼睛,用心看人断事。叫你多往方谢两家姑太太处走动,多与他们家读书上进的爷们来往,并不是要你也去求取功名,只是希望你能认识一些洁身自好又有本事的朋友。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常家只有你一个伶仃少年,四下里多少眼睛盯着你这块肥肉。你只要站住脚,守住业,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什么光宗耀祖,留给你的子孙去做好了。”她能帮他筹划排解的,只有这么多了。
常正鸣心思敏感,早就查知姐夫不大喜欢表姐与他亲近,也许因为他年纪已经不小,又与表姐没有血缘吧。想到表姐生下孩子,能给他的关心就更少,以后怕是等闲连面也见不上,不由暗自伤心难过,转而一想,他方才说过要给姐姐撑腰,就不该总指望姐姐照顾,要学着帮姐姐才是。
张歆看着常正鸣挺着小肩膀的稚嫩坚强,又是怜惜又是嘉许。难得这孩子受了那么多苦,还能这么懂事明理。
摸摸肚子,心中暗道:“但愿你也是个省心的,别太为难妈妈。”
小家伙照准她的手掌处,狠狠地踢了三脚,也不知道是承诺让妈妈省心,还是抗议妈妈对他要求太高。
从谢家出来,与常正鸣作别,在他依依不舍的目送下,乘车回家。
拐个弯,白芍撩开帘子看了看,问道:“前面左拐就是白衣庵,主子要不要进去上柱香?”
张歆这些日子在外奔跑,除了放不下常正鸣,为他做些筹划安排,也是借机出门,亲身了解体验这个时代和社会。可是从大宅院到大宅院,能了解到的有用东西,实在不多。这下有机会光明正大搭上三姑六婆,哪肯放过。
“既然顺路,就进去上柱香吧。”
黄芪有个姨婆陪嫁去了谢家,当下说起先前从亲戚那里听说的消息:“听说如镜师太身子不大好,谢氏宗族预备着等她过身就把白衣庵的房屋土地收回去。”
白芍奇道:“这白衣庵也有一百年了,在扬州城里小有名气,好好的,谢家为什么要收回去?”
“房屋土地,本就是谢氏产业,地契还在谢氏宗族手上。如今,白衣庵里,只有如镜师太可算谢家人。一旦如镜师太去了,谢氏宗族收回产业,也没什么。谢氏人丁兴旺,三条街都快住不下了。白衣庵边上的几家,人多屋少,住得逼仄,盯着白衣庵好久了。”
谢氏在扬州繁衍生息了十一代,无论财力势力人数声望都是本地无可争议的第一大族。历经近两百年,仍然兴盛,现今子弟中有得势的高官,有成功的商人,有声名在外的儒士。外面看着赫赫扬扬,内里却也吃力。
谢氏家教严谨,家风古板。谢家男人相较起来姬妾人数少,不过,丧妻一定要再娶。财产分配继承的方法比较公平。后院较为平稳,人丁增长速度可观,且多嫡子女。只是这么一来,祖产一代代稀释,如今一多半族人都只能算小康,孩子多的,已露出窘境。能够科考中举出仕为官的,能够搏击商海打出一片天的还是少数,大部分还是靠着祖产,依附着亲族生存。僧多粥少,兄弟叔侄争夺资源的斗争渐有白热化趋向。
这白衣庵本是第三代一位辞官返乡的老爷为母亲修建的,方便身体不好的老夫人在家修行礼佛。他有个女儿,受祖母影响,一心向佛,及笄后,不肯嫁人,非要出家。老爷夫人舍不得,索性就着原有的佛堂,建成白衣庵,请了位修行多年,精通佛法的老尼前来住持,让女儿就在家里出家修行,一应用度仍与从前一般。其后几十年,谢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