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诡异(2 / 4)
,在下雪前应该可以赶到……”
说话间,回纥人的狼牙棍和大斧,再次砸翻支在车阵上的撸盾和大牌。新投入的部族生力军,象高涨的潮水一样迅速淹过唐人车阵。
车阵突然主动裂开一个缺口,挤在阵前拼命攀爬的士兵,像是找到一个宣泄的洪流,顿时大呼连声争先恐后的涌进去,然是片中中栽倒翻滚的惨叫声,车阵后赫然又是一重壕沟,只是被架上落脚木板,跌滚成一团的士兵,直接被伸缩的步槊穿刺戳死在地上。
而后面的人,还在拼命推着前面人的身体,踩着软绵绵的尸体,迅速将壕沟填平,缺口两边刀光闪烁,一片银亮的反光,淹没了堆挤的人头,银光变成了浓重的血光和红雾。
又像是突然苏醒怪兽咆哮的吞口,霎那将拥挤在缺口上的人体,绞碎吞噬下去。那些高举着手牌和砍刀的回纥士兵,几乎是毫无阻挡的被错落连绵的刀光,砍成一块块血肉喷溅的肢体,顺着斜坡滑滚下来。
深酱色的土地,已经因为吸收了太多的血肉而饱和,新浇灌的血水,一脚踩下去直接的渗流到脚面上,将原本被反复踩踏的地面,重新变成一片滑腻的稀烂。然后很快被踩踏和焚烧变成干燥板结起来,然后重新被血水灌满……
数百里外的鹧鸪堡,回纥人的探马,在昏黄的枯草丛中已经潜伏了三天,灰白的堡楼中,唐人的驻军,依旧是一如既往的照常的操练耕牧起居作息,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除了加紧收获那些牛羊和草料外。
……
洛阳东接成皋、西连函谷、南临尹阕水、北靠芒山,是个典型的四方城,东西南北各十五里有余,墙高丈八,城内一百零三坊,由于洛阳曾经沦陷敌手,成为伪大燕的国都,又经过河北官军的烧杀,已经残破不堪。
当初为了筹集军需,将大片被烧成白地的城坊,售卖给那些民间富户自营自建,因此少了一些长安整齐凝重的积淀,多了一些新兴市井的繁华和活力。大片风情迥异的建筑拔地而起,形成一片片颇具特色的新城坊格局,由于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家的地面,因此除了几条穿城大道的沿街建筑和皇城大内附近,还需遵守一定的规格外,最显眼的是那些林立梯次争相攀比的民家高楼。
洛阳大内制略小于长安,也是城中最高的地方,东西四里,南北二里,墙高四丈八,在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分布着乾元殿、集贤殿、仙居殿、亿岁殿,同是殿等建筑群落,乾元殿就是正朝的所在,也被称为明堂,其前身是武则天为宠僧薛怀义修建的万象神宫,经过历代改建,到了开元天子又拆掉第三层,修建了一座八龙捧珠的八角楼。
这里也是当今圣上,以太子监国长期主持过的地方,泰兴朝廷处理北外传奏上情下达的通政司,也设立在这里。
洛阳城内,天子移幸的喧嚣,已经散去,重新归于平静。但是随着天子颁布的一连串政令,气氛反而有些行色匆匆的紧张起来。
“天子校阅都畿各军,以军容不整,营风颓丧……罢夺军使、兵马使、军马都知以下十一人之职……以儆效尤,令羽林中郎皇甫皋为检校,盘点都畿旗械……”
“天子以范阳余逆向东流患为由,宣布天雄、天平,清海、博平等七个军,四万余人移镇备边……行途所需粮料,由洛阳行台,直接拨给……”
“有将士贪慕内地繁华,三边艰苦,不愿成行,怨声载道……请处置。”
“以宰相第五岐出龙门、洛口诸仓……检点各道粮储户口色役事……”
“增建河北都察院,监察御史,行御史,判官、推理等,定员五十五人……”
“圣上喻,天下承平无患,废地方权代官之制,限定诸道大使,保举官属之数,凡道州府县正堂官,节度使、都督每年保举二名,布政、处置,转运、都察各使保举一人,矣出缺遴选之……佐官、文僚、幕属不在此限……”
“少府寺增置河北工事院,主理官府营造所需……除金铜盐铁织陶土贡外,废州以下官匠之置……”
“河北诸道流、散官亢多,自乾元年间,地方有滥受取财者,特制命,凡从四品以下除禄……六品以下不再列俸,仅以勋身,日后捐官皆同此办理……”
卞水下游无数士兵正在紧张的登船,兵马使令狐陶有些不安的看着那些从车船上被强行卸下堆积如山的货物。
“我们只有三天的时间……”
“阻断漕运,汴州那里很快会做出反应……李白衣的漕军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天子已经敕令,河北、平卢、河东、云中,河南、淮北诸道都督、布政、处置,转运、都察各使、往洛阳述命……”
……
南海,
咸腥的雾霭,从蒸腾的阳光中散去,永靖号飞鱼船上的重任,也新一天,各种帆揽杂物被拖出来晾晒,越往西,海水的颜色越深,也越显得浑浊。丰富的藻类,直接在海面上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彩。
作为没有正式宣战的海上气数之争,大食船虽然大多数出不得远海,但却有抵近大陆的口岸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