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 继续(3 / 5)
这也难怪,旧日北军卫军的精兵,在关内大战后,几乎都随李昴、曲环继续出战青唐,现今正在西北各道戍防,逐渐才轮替回来,剩下的这些主要是新募官健,没见过血的部队,不管训练装备如何精良,总倒是差了什么。
而且,由于久无战事,畿内兵马败坏的苗头,比外军更加明显,军营变成市井,商贩出入营中,将士多有别业,究根结底,还是龙武军开的坏头,诸军因循成例,但是龙武军已经形成制度规范,有内部监察和外部检控,因此真正造成的影响有限,但是其他部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他们只学了龙武军的做法,却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或是足够的实施能力,于是就在赚钱和保持战斗力的摇摆中,不可避免的滑向另一端。
至于
富户争相托籍与军中,以规避赋役,或是雇人代役,或纳钱代役,军籍虚占吃空头衣粮;以市井徒窜名军人所得贿钱;多报物耗冒领检点备番器械;或者干脆差遣士兵去充当别役,挪用军帑放贷取息等传统弊端,也比比皆是。
还好他们是中军,如果是外军,则利用虚报边患,冒领功赏亦有之。能凑出这些还算过得去的仪仗架子,已经算了了不得了。
按照惯例,诸军都有自己的营田和军市,作为日常的补充,军官还有职分田,官署还有提供办公费用的公廨田。
不比龙武军出身的部队,有自己名目繁多的产业和营生来补贴收入,还有自己府兵军庄,提供衣粮装备和后备兵员。
因此历史上的中晚唐,军队规模比前期越来越庞大,顺宗时甚至达到在册九十九万,战斗力却是越来越渣化,原本对外的征伐开拓,变成对内的镇压平定,义务兵转向募兵的军队职业化奇特现象。
因此,历来会操检点中外军,就是一个得罪人的麻烦差事。
但我显然是个例外,因为我素来以爱折腾且有能耐折腾着称,而且自带破家光环的灾星名声在外。再加上有传闻,让我秋操大阅,检点畿内诸军,是打算挑选诸军健儿,去充青唐安西北庭之边备。
于是上下恐慌,人心鼎沸,争相打点脱名削籍众之,连夜齐家逃跑者亦有之,京畿内置关内道,陈杂泛起,暗流涌动。
朝廷常供京军经费及关内外士马,月须米盐五十三万石,钱六十万缗,草三百八十三万围,春冬给衣赐,元日冬至立仗亦有赐物,一次就要七万多匹绢。
而每次检点校阅,都要额外给军赏,出征前后,也要给军赏,一般为绢丝之类的钱物,如果时间长,还要加食。
这次秋操大阅,按照出操的人数,北衙八军人给十五缗,十六卫甲士人给十二缗。当然,要检点后毕。
只是到了了我手上,这些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原本战技行伍的操行,变成对抗性的战演,排位最前的军赏加三倍,最末的军赏皆无,常钱减半,吃灰尘去吧。
此外秋操不仅是检点员额配属,还要检查军仓和甲仗库,灾毁、朽坏的记录比比皆是。甲仗保管不善,亦是军耗巨大的一个原因,也是军将们牟利的一个手段。
想到这里,我重新扫视了一下最近诸将,吧他们的表情一一记录下来,其中生面孔比比皆是,不知道这次会牵涉到多少人,洗干净脖子等我来炮制吧。
“禀告枢府……”
一名虞候唱报道
“威远军使求见……”
鸿胪寺直属威远营是京军中的一个特殊编制,主要是为所属客省使,礼礼宾馆接待的各国番长及长随,提供警戒,也是对外接待的门面,多选精壮俊秀之将士,平时挂籍与金吾卫下。
他们大概就是为了大秦使团的事情而来而来。
……
阿拔斯王朝的陪都——哈希米业城,已经变成一个硕大的兵营,各种肤色和服饰的士兵,汇聚在这里,让这座始建于初代君王暴虐者阿布的新兴城市,充满喧嚣纷繁和忙碌的气氛,城中的行宫中,站满了头戴八瓣盔缠头插着鸟羽的呼罗珊近卫军。
在太平的光景,这座作为大君及其亲眷消闲度假宫殿的庞大后宫中,充斥各地诸侯和各族进献的歌妓、舞女、婢妾,她们身上穿戴这价值不菲的珠宝,随时等待君王的临幸。作为管理和服侍她们身活起居的,则是数量更多的阉奴和侍人,他们不同肤色和长相,代表着这个国家强大的武功和征服史。
淡金色驼毛铺地,焚烧麝香和石脑油的气味,充斥在空气中。
白发苍苍的曼苏尔大君,正在坐在整张雪白骆驼皮毛的座椅上,面无表情的听取臣下和部属的禀报。
众多衣袍华贵的大臣和满身戎甲的将帅,象众星拱月环卫在左右,这些血统尊贵或是出身显赫,在地方上上权重一方,生杀予夺的重臣们,在他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出,他们身穿来自大马士革的缎子和波斯的波纹绸做的华丽袍子,头戴来自巴格达的条纹绢缠头,或是来自库法的金丝头巾,泰伯里斯坦和亚美尼亚的织毯,作为宫殿的四壁,拜占庭的玻璃制品和来自塞拉斯的瓷器,琳琅满目的排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