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皇后省亲(5 / 6)
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似乎是在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一边在写中秋月景,让人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一边又写月光的寒气逼人,月宫之上不可久居。这一转折,写出苏轼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高处不胜寒“并非是苏轼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杜睿此刻的心情也是一般无二,即想着就此隐居杜陵,不再过问世事,既然君主对他心怀猜忌,他有何必去自讨没趣,还不如安安乐乐的过这田舍公的日子,有娇妻美妾相伴,有儿女环于膝下,这等日子,岂不比神仙更加快活,又何必再去那纷乱的庙堂之上,终日里与那些腹黑高手们劳心劳力。
可是他的心里当真能放得下吗?
如今大唐的盛世景象,几乎耗尽了他的心血,他如何能割舍得下,苏轼留恋人间,杜睿虽然不留恋权势,可是他却对一手打造出来的大唐盛世,有着深深的眷恋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斗转星移,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苏轼在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感到忧伤,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苏轼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居然向明月发问,质问明月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杜睿同样是在怀念,他在怀念着当初年少之时,与李承乾相交深厚,彼此肝胆相照,共度时坚的情形。
那个时候,李承乾何曾对他有过什么猜忌,两人之间有的只是信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信任,杜睿才能一次又一次的帮着李承乾度过重重磨难。
可是现在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杜睿的心性毕竟是旷达的,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离别而忧伤呢?
李承乾总归是一国之君,就像当初的太宗皇帝一样,他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首要的一点就是大唐的长治久安。
杜睿对李承乾有过怨恨,但是现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怨了,既然李承乾已经做出了选择,那么他又何必纠结于过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杜睿倒是不再期盼着能和李承乾隔空神交了,事已至此,何必徒劳伤神,何必再去纠结,一切过去的就过去了。
杜睿想要为华夏苍生尽一份力,可是壮志难酬,又被挚友猜忌,怨恨也怨恨过了,现在心淡了。
是的,心淡了!
杜睿也是惊讶的发现自己居然对一切都感到了淡然,也许是后世的苏轼这首词影响到了他,也许是他当真想开了。
武京娘在珠帘之后,见杜睿的脸色一阵变化,最后变成了释然,顿时一惊,她似乎看到杜睿要自此终老于杜陵的打算,不禁暗暗着急。
突然道:”本宫今日来此省亲,圣上也曾有诸多赏赐之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