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澳洲(一)(4 / 6)
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狄仁杰的公正,举贤不避亲,任能不避仇,在历史上,有一次武则天要宰相狄仁杰物色一个尚书郎人选。狄仁杰毫无顾忌地推荐了自己的长子狄光嗣。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狄光嗣为地官员外郎。
狄光嗣到任后,非常勤政爱民,不贪不暴,得到多方面的赞扬。武则天知道后,非常高兴地说:”狄仁杰不避嫌疑,敢于举荐自己有真才实学的儿子为官,这才是将相之德啊!“
狄仁杰的次子狄景晖,初为官时比较谨慎,然而随着官位的不断晋升,就变得不能约束自己。特别是狄景晖升任魏功参军以后,更是行为放荡,贪财好色,欺压百姓,激起当地群众的严重不满。
身为宰相的狄仁杰察觉后,断然罢免他的官职。很多大臣都为狄景晖求情,希望狄仁杰给儿子一个改错的机会。但狄仁杰坚持贬子宫职的态度不变,并教育儿子说:”贤者当举,贪暴当罚。这是用人之道,兴邦之法。“
狄仁杰如此举子贬子,公道正派,在当时朝廷上下传为佳话。后人也当作传奇故事加之广泛传播。
久视元年,狄仁杰升为内史。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
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
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今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
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
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久视元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纵观历史上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武则天时代,堪称一代良相。
可以说历史上的狄仁杰能够凭借自身的才能入阁拜相,如今有了杜睿的教诲,扶植,如果能够一道回返长安的话,狄仁杰的前程绝对不可限量。
将狄仁杰留在澳洲道,杜睿也是犹豫再三,可是澳洲道的情况太过复杂,留在这里主政的官员不但要求清正廉洁,宽厚爱民,还要求其能处理民族矛盾,又要有一定的军事才能,这个人选,杜睿再三考虑,也就只有狄仁杰是最为适合的。
不过狄仁杰如果不愿意的话,杜睿也不会勉强,毕竟狄仁杰回长安的话,也能对大唐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杜睿不说话,狄仁杰也在犹豫,从本心来讲的话,他不想留在这里,毕竟中原繁华,而且更能接近大唐的权利中枢,对他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可是狄仁杰又不忍心拒绝,他希望能为自己的恩师杜睿分忧,而澳洲道现在明显绊住了杜睿的手脚。
最终在思考了一番之后,狄仁杰还是下定了决心,道:”恩师既然有所拆迁,弟子莫敢不从。“
狄仁杰想明白了,留在澳洲道,或许他一生就要在此蹉跎,他的理想难以得到实现,不过留下来也有留下来的好处,至少在这个一穷二白的地方,他的才华能得到全面的施展,他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打造一个全新的澳洲道,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留下来,能够让杜睿安心,能够让杜睿腾出手脚,将精力全都集中在长安那边。
杜睿见狄仁杰答应了,他的心里反倒有些后悔了,毕竟狄仁杰的才华是得到历史检验的,将这么一个名相之才放在这个蛮荒的地方,确实残忍了一些,不过现在,无论是他,还是狄仁杰,他们师徒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大局为重。
杜睿叹息了一声,道:”怀英!不是为师心狠,只不过此间事确实至关重要,万万疏忽不得,眼下除了你,为师也是无人可用了!“
狄仁杰闻言,心中也是感动,他知道这些年虽然他不曾作出过什么太大的成绩来,可是在杜睿的心中,对他还是一样的看重。
”恩师一心所为皆是社稷江山,学生承蒙恩师教诲多年,老师常教导弟子,为人臣者,当以国家社稷为重,学生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