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澳洲(二)(3 / 6)
磨砺一番,将来好做大事,可是你可曾为伊莎贝拉妹妹想过,她可就学武一个儿子啊!如果学武在澳洲道发生了什么事的话,你让伊莎贝拉妹妹怎么办!?“
杜睿闻言,心中也是一叹,他岂能没想过,他知道伊莎贝拉对杜学武的爱,可是杜学武资质极高,志向远大,杜睿实在是舍不得就此耽误了。
”我想伊莎贝拉会明白我的,正如仲辅自己方才所言,如果一生都在我的羽翼保护之下,他难成大事,纵然是有再大的志向又如何,不经历一番风雨磨砺,将来充其量也就是个富家公子,只能靠着杜睿的余荫过活!“
杜睿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他前世曾在媒体上见过的那些官二代一样,仗着自家老子的威风,狐假虎威,为非作歹,作恶多端。
杜睿前世也并非是一个仇官的人,仗着自家老子权势,胡作为非的官二代的产生,当然也是多方面的,因为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家天下和官本位的国度,官僚占有最多的社会资源,也占据着社会最多的荣耀。
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可谓是源远流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些在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励志口头禅,实际上是”官本位“思想的真实写照。
但是同时,官僚也是政治的主导者,政务的操作者,所谓以吏为师,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员的优劣,也依赖官僚制的效率。按官僚制的自身逻辑,这个制度,必须不断地从平民中汲取新生的优秀人士,以保证官僚制的效率,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良性发展。所以,历朝历代,官员的选拔,一直都是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
但是,中国又是一个以家族为核心价值的国度,官员和他的家族是利益攸关的共同体,做了官的人,有义务给自己的家族,当然包括后代带来好处,由此造就一种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的盛行。对部分掌握着公权力的官员来说,利用自己手中特权,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排自己的子女进入,并充分利用”隐性“的特权和潜规则,以多种方式帮助自己的子女发展。
平心而论,在一个正常的职业世界中,如果官员们没有特权,没有区别于其它社会群体更高的福利、地位和权力,那么,人人都能够平等享受社会职业所带来的生活乐趣,”官二代“子承父业也就不可能演变成一种”仇官“的社会心态。只有当”官二代“的成长,成为一种破坏社会公平和法治精神的官场体制或官场形态的时候,它才会触及社会最敏感的政治神经,并饱受舆论的指责。
杜睿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成为那样的人,甚至从一开始,他就在努力的改变这种现象,虽然说,一个国家,应该改变官本位的状况,逐渐把官本位变为民本位。
但是,在没有改变之前,政府绝对不应该强化这种时代的传统。即使仅仅出于保证从平民中汲取人才的需要,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也必须下大力气保障社会上升渠道的畅通。不至于让平民的精英,因没有上升渠道,永沉下僚,因而心生怨恨。而保障平民精英上升渠道的唯一办法,就是以国家之力,确立一个官员选拔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用制度保障一定比例的平民子弟的晋升。
从后世的世界各国来看,为了保证公民的机会平等,在法律上禁止政府机构中的裙带关系,以及官员为亲属开后门,建立官员回避制度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
如美国联邦法律禁止联邦官员雇用任命、推荐或提升自己的亲属到该官员所控制的任何机构或部门工作。它对”亲属“一词的解释涉及公务员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叔舅婶姨、侄甥、岳父母、婿媳、姻兄弟姐妹等。
印度等国法律也有类似的规定。在公务人员的聘用及其晋升方面,在公务员的报考上,这些国家也没有对官员子女特殊照顾或网开一面的做法,相反,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或考核,使一批优秀的人才进入政府部门,保证国家机关内部的纯洁,则几乎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回避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消除政府内宗派主义、小团体主义,以及近亲繁殖、任人唯亲的不正之风。
回过来再看如今的大唐,很显然科举制是华夏乃至世界最伟大影响最深远的制度创新之一,它打破门阀制度,从平民阶层选拔优秀人才为国所用,是小农经济时代凝聚中国社会的基本制度。
后世曾有人研究,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能够保证大约有半数的及第者,出身中小士绅和平民,另外一半,多是官宦子弟。官宦子弟以门荫为耻,使得仕途后门开得不那么大,从而遏制了官僚贵族化世袭化的倾向。
杜睿一向都是极其反对裙带关系的,他的学生,子女想要凭借他的权势去获得什么,那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就连之前杜学文去长安应武举,杜睿都要他改名换姓,为的就是发生关照之类的事情,毕竟杜睿在大唐军界的影响力,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
杜大帅的嫡长子来应武举,如果不中个头名状元,岂不是丢了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