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 抉择(二)(3 / 6)
杀了,朱元璋表示,绝对不会怪责太医们,即使他们治不好。
当然后宫扰政的例子也很多。比如说,汉末吕布在下邳时,陈宫献计吕布驻兵城外,自己守城池,这样互为犄角,可以对付曹军。但是吕布的夫人出来干扰,使的吕布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被曹操包围在城内,最后灭亡。
杜睿并不想眼下的那些士大夫一般,对妇人干政畏之如虎,杜睿甚至认为,只要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无论男女,都可参政、议政,但是家室扰政是值得反对的。
杜睿认为,”后宫不该干政“是一个常识,原因非常简单: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一个国家具有一定的制度和秩序是至关重要的。”后宫干政“之所以有害,就在于它干扰、破坏了已有的制度和秩序的正常运行,进而使政府陷入一种不正常的运作方式。这会与政府原有的运作方式相互冲突,严重时就会导致混乱和无序。
从历史上看,”后宫干政“有可能导致君权旁落、外戚滥权、大臣投机依附等一系列后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政府正常的运作方式受到干扰和破坏。
王后和嫔妃只是君主的配偶,已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赋予她们管理国家的职权,也就是说,她们并非政府成员。所以一旦出现”后宫干政“,就意味着已有的法律法规遭到破坏。对于一个君主来说,这绝对是不能逾越的底线,否则,所谓的”依法治国“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已有的法律法规也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当然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很多杰出的女性,曾对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少数强有力的政治人物带来的短期好处,是无法弥补法律、制度遭到破坏所带来的长期害处的。一时的权宜之计是无法与长期国策相提并论的。
王后和嫔妃对于国家政策最多只能有建议的权力,超过这一点的行为都应该被视作有”后宫干政“的嫌疑。从大争发展的趋势看,只有君主征求王后或嫔妃的意见时,她们才应该私下向君主提供建议。君主的错误决定自有相关的大臣封驳、劝谏,这不应该成为后宫干政的理由。
历朝历代以来,绝大多数的君王,对于后宫干政这类事件,都是极其防备的,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汉武帝刘彻了。
刘彻虽然不曾经历过吕后称制的年代,但是他继位之后,同样也面临着一个能够左右他言行的女人,那就是他的奶奶窦太后,所以说汉武帝对后宫干政这类事件是极其厌恶的,也是极其防备的。
所以才有了汉武帝老年之时,杀钩弋夫人的事情。汉武帝刘彻巡狩之时,路过河间国武垣城。观天相、占卜吉凶的”望气者“对武帝刘彻说此地肯定有奇女,武帝立即下诏寻找。
果然如望气者所言,一会儿的功夫,随行官员就找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据说此女天生双手握成拳状,虽年已十多余,但依然不能伸开。武帝唤此女过来,见其双手果真是紧握拳状,武帝伸出双手将这女子手轻轻一掰,少女的手便被分开,在手掌心里还紧紧地握着一只小玉钩。随后,武帝命人将此女扶入随行的轺车,将其带回皇宫,号为”拳夫人“,此女便是赵氏。
赵氏的父亲当时已经去世,他曾犯法被处以宫刑,做了宦官,任中黄门,死于长安,葬于雍门。
有人认为赵氏是小儿麻痹才会双手握拳,但这无法解释武帝能展开她的手并且手里有玉钩,也有人认为握拳藏钩就是当地官员和随行人员取悦皇帝的一出好戏,赵父的宦官生涯使得赵氏的美貌被一些官员得知,于是趁着这个机会将赵氏送给皇帝。
拳夫人后晋升为婕妤,即赵婕妤,居住于甘泉宫中,她的宫殿被命名为钩弋宫,所以也称钩弋夫人。太始三年,生子,取名弗陵,号钩弋子,即为汉昭帝。据说弗陵和上古尧帝一样是怀胎十四月而生,于是称其所生之门为尧母门。
征和二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因受苏文、江充、韩说等人诬陷不能自明而起兵,兵败后自杀,之后武帝一直没有立太子。
武帝一生有六个儿子,次子齐怀王刘闳早逝,巫蛊之祸后,可以继承皇位的共有四人。
燕王刘旦在刘据死后上书自请入京,希望立为太子,武帝大怒,削其三县。
广陵王刘胥为人骄奢,好倡乐逸游。
昌邑王刘髆是李夫人之子,李广利的外甥。李广利和丞相刘屈牦是儿女亲家,公元前90年,二人一起策划谋立刘髆为太子,事发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刘屈牦被腰斩。公元前88年正月,即汉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刘髆去世。
刘弗陵是武帝最为年幼的儿子,公元前90年至前89年间,武帝认为年仅五六岁的刘弗陵壮大多知,极像武帝少年之时,值得期待。武帝有心立之,却因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颛恣以乱国家,犹豫不决。
钩弋夫人的死亡时间在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大约是在公元前88年到前87年之间。而且死因的记载《汉书》和褚少孙在《史记》补记里记载的稍有不同。
班固在《汉书》里记载汉武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