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争前夕的苏军装甲坦克兵(2 / 4)
这种极其成功的、完全新型的坦克,就在坦克制造业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德国设计师在对俄国的T-34坦克进行仔细研究以后,也想设计类似的一种坦克,但没有成功。”古德里安也不得不承认,“……敌人已拥有一种新型的坦克。这种坦克在通行力、装甲厚度和火炮的穿甲力方面都大大优于德国的坦克。”
资产阶级的一位坦克专家奥尔吉拉的意见也值得一提。他在关于T-34坦克的一本书中写道:“设计师能顺利解决最大限度发挥坦克武器效能、机动力和突击力方面的主要问题,并使坦克能抵御敌人的攻击,就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T-34坦克的设计师对二十世纪中叶战场情况的了解,要比西方的任何一位设计师都强。”T-34和KB坦克的制成,标志着为世界坦克制造业指引方向的苏联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苏军装甲坦克兵更新技术装备以后,就可以大大提高战斗力。这一更新装备的计划预计在1941年实现。战争开始时,工厂才生产出1861辆坦克(636辆KB和1225辆T-34),军队装备的绝大部分坦克还是旧型号的坦克。1941年6月中旬,边境军区机械化军装备各种型号坦克的总数只是编制的53%,新型坦克所占的比重很小(总共为l475辆)。各军的各种车辆和器材所能达到的编制数是:汽车39%,拖拉机44%,修理器材29%,摩托车17%。
因此,战争爆发前才组建起来的这些装甲坦克兵团,在武器和装备方面都没[奇·书·网]有得到充分的保障。与此同时,建立起这样的装甲坦克大兵团,就要从新考虑其作战使用问题。
装甲坦克兵的运用观点、指挥干部的培训
国内战争期间,在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坦克和汽车装甲支队的意见《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结(论文集)》莫斯科1957年俄文版第302、303页。运用的命令中首次提到了装甲坦克兵的使用同题。其战斗运用的基本原则是坦克与步兵密切协同。二十年代曾经研究过坦克独立遂行任务的可能性问题。例如1928年颁发的坦克战斗运用临时教令规定,坦克在进攻战斗中有两种使用形式:一种是坦克与步兵密切协同,直接支援步兵战斗;一种是作为先遣的、自由机动的梯队使用,不与步兵保持火力的联系。用于密切协同步兵行动的坦克,不单独受领任务。通常每个步兵营可以得到1-3个坦克排的支援。自由机动的坦克群单独受领的任务是:压制敌人的炮兵及其浅近预备队,破坏敌人的通信和指挥。这种坦克群由1-2个坦克连编成。编入第一梯队的步兵团可以得到1个坦克群的加强。此外,还规定要建立坦克预备队,以便在战斗中不断增强突击力。不久,这些规定正式列入1929年工农红军的野战条令。数量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坦克战斗运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三十年代提出了深远进攻战役的基本理论原则。所谓深远进攻战役就是在敌部署的全纵深杀伤敌人,为此要同时使用炮兵、坦克和机械化兵、航空兵和空降兵兵团。在这期间还编写出了关于装甲坦克兵战斗运用的新条令和教令。随着军队新式坦克装甲车辆的增多,条令和教令也在不断改进(1932年版《工农红军机械化兵战斗条令(草案)》第二部分,1932年版《独立机械化兵团的指挥与战斗》,1937年版。工农红军临时野战条令》,1940年版《红军坦克兵战斗条令,第二部分。),同时还出版了一些研究坦克兵团和部队战役战术使用的军事理论著作。在一些期刊上,特别是在《战争与革命》、《军事思想》、《工农红军的机械化和摩托化》、《军事通报》、《汽车装甲坦克杂志》等杂志和《红星报》上,都就使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现实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对国外指挥坦克兵团的经验进行综合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指出,卡利诺夫斯基可以说是苏军装甲坦克兵作战使用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对于战役战术观点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30年他在《红星报》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坦克经过技术改进,行程增大、快速性大大提高么后,已经由支援步兵的战术兵器变成能广泛执行战役任务的兵器。现代坦克能参加各个阶段的战斗和战役。相当数量的坦克将用于组建独立的机械化兵团。”卡利诺夫斯基与苏联其他一些军事首长和军事理论家一样,赞成建立大型的机械化兵团。他认为这种兵团的主要优点是具有了“高度的通行能力和快速力,并有强大的突击力。”这种思想在1932年颁发的《独立机械化兵团的指挥和战斗》教令(草案)中也有所反映。教令指出,机械化兵团是用于达成战役目的的强大机动、突击力量。机械化兵团战斗运用的主要形式,被认为是发展突破,随后进入敌人后方,任务是消灭敌人预备队,并破坏其指挥、前送和交通、通信系统。教令认为,由于机械化兵团有携行的油料和弹药储备,因而它能在脱离己军200公里的战役纵深内独立途行战斗任务。机械化兵团也可在战役军团翼侧,协同正面进攻兵团行动。由此看来,那时的苏联军事理论即已认为,坦克可以协同步兵、炮兵和航空兵突破防御的整个战术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