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洋两岸 (3)(2 / 9)
惠特尼的看法很正确。他对上校说:战争本来就是人类的一种反常举动,美国国内虽无战火,毕竟也失了常态。像《银白色的圣诞》一曲,一唱开马上流行;《你的面包里没有肉丸》一曲也是一样,越唱越消沉,越唱越觉得现实就是那么回事。他们有一股怨恨,流行歌曲成了他们的传声筒。
汤普森是个歌剧迷。他平时钻到枯躁的数字堆里很疲倦。他只说了几句话就一心一意看戏。惠特尼无论如何也入不了戏,他有时打量一下四周的人群,有时干脆盯住穹顶上的吊灯。他的神经在炮火和死亡威胁下已经钝化,他由一个绅士派的英国贵族渐渐变成了一个土大兵。
他溜了一眼包厢里的人。许多人穿着夜礼服,打着硬领结,他们是政府官员。华盛顿同其他城市的区别就是吃官饭的人最多。战争丝毫也改变不了美国的官僚们。他们仍然大腹便便,脸色疲惫,喝着过多的酒,吸着超量的烟,夹着公文皮包象鸭子走路,扯起嗓子像公牛一样辩论,制定一个又一个战时法案。他们只是从报纸和收音机中了解战争,谁也没上过前线。有一次后方机构发起募捐运动,某位州长竟拿出自己用旧了的供练习划船用的健身器。工作拖拉,人浮于事,在雨后蘑菇般设立的新机构中,供养了一大批闲人。许多人借战争名义,中饱私囊。他们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配给券,制定出各种各样的繁琐的物资审批手续,今天给这个“绿灯”,明天给那个“一路放行”,都放行等于都不放行,都优先等于没有优先。连肉类、脂肪和奶酪也要凭分数制配给,除了后方居民怨声载道,前方将士处处不便而外,他们简直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中的某些人,还是美国人最憎恶的“铜头蛇”。
美国的商人依然存在,经理依然存在,银行家仍然存在。他们仍然在推销自己质次价高的商品,仍然在利息上锱铢必较,谈不上什么爱国主义。他们把世界大战变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正在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中准备成立国际银行,重新确定美元同黄金的比价。军人们流多少血,他们就赚多少钱。
汤普森感觉到老同学已经不习惯首都的社交界了,但他不动声色。幕间,他有意指着观众中一些妇女的服装聊起来:
“美国的父亲们和兄长们都上前线去了。中学女生早早就参加了工作,她们总爱穿短袜子,所以‘短袜少女’一词就流行开了。带帽子的风雪衣代替了绅士派的风衣,女孩子们在蓝斜纹布裤子上面穿男人的衬衫。她们专看三种妇女杂志:《小姐》、《魅力》和《十七岁》。”
突然,演技还不太熟练的苏姗娜小姐跳扭了脚,于是台下大哗,其中有一名妇女声音最尖,惠特尼不由得回头看了看她。对妇女挺有研究的汤普森中校说:“现在妇女最流行的服装就是她穿的这种样式,模仿军装,戴英国伞兵式的贝雷帽。你看,她还戴着一个黑色的戒指,准是黑玉料的,这也是一种时髦:它告诉人们,她有个男朋友在军队中服役。”
这位校友对妇女真是工于心计呀。惠特尼听说过许多国内的流言,大多是战壕中的士兵们编出来的。他们对国内的小伙子又嫉妒又憎恨,担心自己的老婆或者未婚妻让他们给拐骗了。他不晓得汤普森是不是这号人,如果不是,他怎么能对妇女了解得如此之细呢?
那个戴贝雷帽的年轻女子长得相当标致,惠特尼上校不禁拿范尼尼小姐同她来比较。他注意到那女子身边有一位军官作陪,准又是汤普森式的人物。但是幕间亮灯的时候,他发现那人竟是艾伦·李。
艾伦·李已经被提升为少校。他穿着少校军服,兴致勃勃地对那位小姐讲着什么。艾伦彪悍强壮,坐在文职官员们中间非常醒目,一些年轻姑娘都情不自禁地看他。一般地说来,美国最优秀的青年人大都穿上了军装。在妇女们的日常生活中,斯本塞·屈莱塞式的“骑士”的确很少了。尖叫过的小姐很清楚她身边人物的价值,不断同李少校柔言蜜语,每当灯光转暗,就依偎在艾伦宽阔的肩膀上。
【斯本塞·屈莱塞:二十世纪四十、五十年代美国性格型男明星。】
惠特尼本来想同艾伦·李打招呼。李也被提名国会授予荣誉勋章。这种勋章是美国军人的最高荣誉。在一个剧院中同时出现两个提名者,本身就构成了一条新闻。在塔拉瓦战役中,还有三个人获得了这种殊荣,他们是:小亚利克山德·波内门中尉、小威廉·包得隆上士和威廉·霍金斯中尉。可惜他们三人无法坐在这家剧院里,他们都长眠在贝蒂欧的珊瑚沙下面了。惠特尼决定不去招呼艾伦·李。他不想打断李同贝雷帽女士的绵绵情话,也不想惊动记者,他只想获得一种宁静。汤普森也好,艾伦也好,让他们想自己的事儿去吧。
第三幕之后,有一刻钟的休息。剧场灯光大亮。观众纷纷站起来,成双成对,挤入休息室。
惠特尼坐在他的包厢里没有动。他让汤普森去休息室抽烟,他双目微闭,头颅后仰,好一会儿,才睁眼打量剧院的天花板和吊灯。
他还是头一次坐在福特剧院里看戏。著名的福特剧院早已名垂史册。一八六五年四月十四日晚,疯狂凶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