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灰 色 (1)(4 / 11)
它才是母亲的出生地,也是她自己的出生地。
但是,每到寒冷的冬夜,听见雪花徐徐降临的轻盈脚步,被称作故园的小县城总是闯入麦子的梦境。她曾经在那里出生、成长,她熟悉它的雪落雪融、花开花谢,也熟悉它的长风如笛、尘沙漫舞,更熟悉它的五脏六腑和在它五脏六腑深处滋生着的一切的人和事:牛车吱吱咯咯的轱辘声、杂货铺里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卖酿皮或浆水面的吆喝……虽然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它,小县城也在流逝的岁月中消亡,她再也找不到梦中的故园。但她却从来没有真正忘记过它。
就这样,小县城在麦子心里固执地矗立着,使她犹如一株小树苗,即使移植到天涯海角,也携带着故园里泥土的芬芳。
祁连山脉环抱下的平安县城是麦子的出生地,她七岁以前的那段时间一直居住在县城。在她印象中,小县城有一个美丽的园子,里面种着槐树、杏树、迎春和刺玫花,还有一栋高大而幽深的房子,那是她和母亲两个人的家。
麦子对于故园的记忆,首先来自庭院里绿叶的馥郁和花的芬芳。刺玫与月季傍着篱笆生长,一丛一丛的,枝繁叶茂,从初夏到深秋,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它们次第绽放,繁星般的花朵点缀在绿叶丛中。盛开的刺玫花呈现出华丽的玫瑰红,月季有三种颜色,深红、淡粉和鹅黄,娇嫩的花蕊在微风中颤动,整个园子洋溢浓郁的芳香。但每到刺玫和月季开放的季节,有一些花蕾还等不到完全盛开,母亲就把它们剪下来晾晒在太阳底下。以后的日子,母亲用晒干的花蕾泡茶——优雅恬静的母亲在院子里采摘花蕾或端着透明的玻璃杯凝视水中的落英缤纷时,是在这个灰蒙蒙的西部小城永不褪色的浪漫。
母亲制作花茶的材料有很多,除了刺玫和月季,最常用的是杏花和万寿菊。因此,在园子里,夏秋两季常常晾晒着粉的、红的、黄的花蕾,常年喝花茶的母亲的身上也总是散发着幽幽的暗香。母亲身上的香气总是如梦幻般漂浮在麦子的脑海里。许多年后,麦子看了一部叫《书剑恩仇录》的武侠小说,其中对香香公主的描绘令她亲切地感同身受,使她常常回忆起当年生活在故园的母亲。麦子完全有理由相信,世上存在过香香公主那样奇异的女子,就如同母亲那样的,她或她们从来就不曾从这个浑浊的现实世界里绝迹,这又多少令成年后的麦子有些自惭形秽……
事实上,喜欢喝花茶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惜花的女人,她晾晒的大部分花茶并不是采摘的,而是捡那些被风吹落的。尤其是杏花,她从来不会到树上采摘它们,那些花朵便按照自己的生命历程行走,每年春末,花儿谢了,杏树上果实累累。等到夏天,黄澄澄的杏儿压弯了枝头,给麦子带来无限的甜蜜。面对一树香甜的果实,麦子认为那是偏爱花茶却又不采摘杏花的母亲给她单调的童年生活留下的一份额外丰厚的礼物,她为此在内心深处永远感激着母亲。
园子里除了花,便是树。最惹人注目的是几株高大的槐树,它们能给人平和踏实的感觉。每年从仲春到深秋,槐树给庭院投下浓浓的阴凉,带给麦子和母亲无法言说的宁静和依托。
母亲不上班时,如果天气好她会坐在院子里的树阴下看书。母亲是县文化馆的管理员,能便利地将图书借回家阅读,家里的三屉桌上总是放着一摞图书,封面上盖了文化馆公章的《茶花女》、《呼啸山庄》、《基督山伯爵》,还有《家》、《金锁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等。刚开始识字的麦子偶尔也有模有样地坐在母亲身边看书,但她看不懂那些大部头,她只看连环画,是母亲买的或借的。那时麦子看得最多的是《西游记》改编的连环画,如《齐天大圣》,《三打白骨精》。
麦子有时也到院子外面玩。她绕过篱笆,来到院子后面的小巷,有几个小孩子在跳猴皮筋、丢沙包或跳格子,她很生硬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这种生硬的加入不能使麦子与其他的孩子融洽相处,比如其他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要耍无赖,麦子不仅不会耍无赖,而且还见不得别人耍无赖,争执总是无可避免地发生。那些孩子你一句我一句学着街上的妇女骂架,骂人的话都是当时的流行语。麦子不会骂人,不知该如何还击他们,对他们扔给她的流行语便显得无动于衷。而这种无动于衷在骂人的孩子看来,是她对他们的藐视和不服气,这无疑进一步激怒了他们,他们要想出毒辣的招数来惩治麦子,惩治那种与生俱来的不愿与他们为伍的藐视和不服气。过了好一会儿,年纪稍长的孩子突然想起一件事,对周围的孩子耳语一番,然后朝麦子吐吐沫:“呸,呸,你是个没人要的野孩子!”
“你是个没有人要的野孩子!”所有的孩子都幸灾乐祸地重复这句话。此时的麦子不能再无动于衷了,她哭泣着离开他们。
幼小的麦子明白,当“野孩子”是一件很坏的事,具体说,野孩子成了不知父亲是谁的私生子的代名词。麦子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父亲,为什么成了“野孩子”。然而,她不敢将与人吵架的事告诉母亲,只好把疑问放下,小小的心儿却对从未见过的父亲思念不已。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