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1)(7 / 11)
花。生活在乱世,他的人生注定不能清寂,尘烟散漫之时,任何洁净都要付出代价。
不当和尚的苏曼殊求学于大同学校,对于和寺院迥异不同的学校生活,他没有丝毫的不适应。所谓一点星火可以燎原,事实真的如此。青春的血液在苏曼殊体内或许有过缓慢地流淌,却从来没有凝固,一旦顺畅,被激情触动的血液会不可抑制地窜流。苏曼殊凭借他的绘画天赋除就学于大同外,还兼任了该校美术课教师,因了他过人的文学素养,亦入选梁启超举办的夜间中文班进行深造。
一块在尘泥中的璞玉倘若不被人挖掘,或许就这样被流沙掩埋千万年,依旧不能显山露水。虽说积岁越久,沧桑越浓,质地就愈加地温润,但再好的璞玉也需要被时光雕琢,才能成为一块美玉。被春风秋月的故事滋养,供有缘人把玩、佩戴、封藏,这是玉的使命,也是玉的价值,这一切都是为了印证生命的真实。苏曼殊就是一块质地温和的玉,倘若他甘愿平淡,或许一生就在一座寺庙孤独到老,可他分明在阳光下看到自己的惆怅,在悠闲中觉察到时光的杀气。他告诉自己,要将一湖静水撩拨出绚烂的涟漪才能善罢甘休。
尘世中摩肩接踵的人流,容不得你有片刻的止步,看到别人飘然而去的背影,心中怎能不生出望尘莫及的感叹。海上风云起落,涌进来的滚滚洪流,一个浪涛就会将你冲往历史的下游。在寺院,苏曼殊也许甘于寡寂,闭关修炼,只为忘记一段情缘;回到世俗,他却无法按捺住心中蠢蠢欲动的热情,浮沉浪里,他誓要力争上游。梦想,有时候也许像流星一样短暂易逝,却有着无比璀璨的过程。做一个不计较得失的人,不为抗衡人世风雨,但求无愧于心。
为了筹议升学,十九岁的苏曼殊和堂兄苏维翰奔赴日本东京,转入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中国留学生部。住在一家简陋的旅店,过着拮据窘困的生活。人间四月,正是樱花盛开的时节,以为流年冲淡了记忆,站在树下依旧闻得到往事的味道。樱花片片纷落,打在心口,隐隐地生疼。苏曼殊想着,假如那一年他和菊子擦肩而过,是不是这人间就会少却一段悲剧?是不是他今后的故事都要被重新改写?既是情劫,就是无处躲藏,无从更改,岂不知世事已成定局,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为过往做着若有若无的悼念。
莫说是一个平凡的日本女子,主宰着苏曼殊年轻时的一段命运,自古以来,又有多少帝王将相为红颜舍弃了万里江山。所谓倾国倾城,一个小小的女子无需铁马兵戈,她的一颦一笑足以改写历史。殷商王朝的妲己、东汉时期的貂蝉、大唐盛世的杨贵妃、明末清初的陈圆圆,以及排列在历史书页里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女子,她们的一生无意争夺什么,却成了粉碎繁华的利剑,成了朝代的殉葬品。历史也因为有了这些女子而色彩纷呈。时光从指缝间悄悄流走,没有谁会再去追究过往的对与错、成与败、荣和辱。尤其走进空荡荡的皇城,或站在已成为废墟的土地上,我们所能留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声叹息。
旧情难忘的苏曼殊没有沉浸在往事中,他可以为从前而慨叹,更要为将来而努力。他由冯自由介绍加入“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的青年会,交游日广,萌发了反清意识。在此期间,苏曼殊认识了叶澜、陈独秀、吴绾章等人,亦为从事反清革命之始。次年春天,20岁的苏曼殊入军事成城学校攻陆军专业,认识了陈季平。之后的几个月,苏曼殊彻底投身于革命,将自己淹没在革命的激流中。如此执着,不是为了见证什么,亦不是为了争夺什么。以他的悟性应比任何人都明白,即便是这样的投入,他也只是史册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背负千斤重石投到水中,溅起的也只是几朵浪花,随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什么也看不到。
苏曼殊本就不是一个清寂之人,不能甘守清俭的日子。他贪吃,即使投身于紧张的革命事业中也忘不了旧梦前缘,亦割舍不了人间美食。朋友一点微薄的接济,支付不起他偌大的开销。他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也许穷过的人会明白,清贫可以使一个人丧失所有的尊严和骄傲。苏曼殊不是一个惧怕贫穷的人,却又真的无法忍受窘困的生活。日本虽称是他第二个故乡,可毕竟在异国,无法做到洒脱自在。现实有时候可以残忍到你无法想象,面临困难,不是你拂一拂衣袖、挥一挥手就可以云淡风轻。
无可奈何之时,他从日本返国,抵达上海。上一次的离开,他背负情感的伤痕,这一次虽然毫发无损,却也走得并不潇洒。我们可以不听从命运的摆弄,但是却要为自己的执拗付出代价。苏曼殊虽不能抵抗宿命,却也不甘被其绑缚。乱世之中,唯有自救才可救人,许多卑微的人只能躲藏在长满青苔的墙角下独自老去。没有谁会顾及到你的存在,你伏在窗台观赏落日和弦月,窗外的世界已经快如马踏飞燕。
处清净的庙宇中,苏曼殊也许可以悠闲淡定,一入红尘,黄沙飞扬,他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我们看到历史的城墙一次次坍塌,想要重新修葺换上新的砖瓦,却不知精神上的残损无法修补。其实历史不会疼痛,城墙不会疼痛,疼痛的只是人心。腐朽的清政府已是明月西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