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部分(2 / 3)
种被动化的声音,就像伪装设备一样,掩盖了延误的具体原因。
一旦开始拖延,自我欺骗就会接踵而至。你会想:“我应该休息会儿,待会儿我再继续。”你通常都不会好好检查一下,这些分心的理由是不是讲得通。
来吧,我们商量商量,该怎样打败你的拖延思维。我们一起看看,这种思维的具体形式和导向,以及你可以拿什么来替代它。我们先看几种拖延思维的实例。之后,你可以找到多种解决方案去战胜拖延思维,进而成为一个干练的、高效的人。
拖延思维的种类
歌手兼演员迪恩·马丁,在歌曲《明天》中捕捉到了这种“稍后思维”(later thinking)的精髓。在这首歌中,马丁唱到一扇破损的窗户、一个滴水的龙头,以及其他拖延的后果。他反复唱着一句歌词:“明天马上就到。”词作者很了解这种经典的拖延思维效果:既然“将来做”总是更合适,于是“现在”可以做得很少。
拖延思维是一种心理上开小差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回避紧迫而重要活动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内容可以千变万化,却传达出同样的信息。“我得把这个点子再斟酌斟酌”或“我先睡会儿、休息好了再做”等想法,很可能是正在拖延的信号。当你感到疲乏而难以集中注意力时,打个盹儿当然是个好主意,不过如果你正打算睡,却发现可以跟朋友聊上几句,而且马上就精神抖擞了,那么这个“打个盹儿”的想法就变得很可疑了。
“明天再做”的思维
“明日复明日”的陷阱,机巧而复杂。不过,你还是可以在另一个层次上运用这种思维。在“明天再做”思维的外衣下,你执行一项任务的条件依赖于先完成另一项。这样你就有理由推迟那些原本紧急的任务了。通过这种条件化的思维形式,你就成功地把一项意外任务与另一项拴在一起,然后把它们统统推迟!
你想拿到MBA学位,因为你能预见到它对你大有裨益,你想得到这些好处。你坚信从课程中得到的知识和学位给你带来的地位会开启光辉的职业前途,并且获得收入上的显著增长。但是,你对自己说,你得先收集和消化所有相关的MBA项目信息,以确保正在申请的项目是最好的。然后,你在搜集材料的时候拖拖拉拉。当你拿到材料后,你又拖着不去看它们。好一个美妙的“明日复明日”情节:面对紧要的事情,你却通过新的细枝末节,去逃避真正的挑战。
另一种关于紧急事件的思维是,你觉得应急的状态会让你变得积极和灵感迸发。感觉良好是你行动的绿灯。所以,除非你被逼到绝境,否则你很容易受到诱惑,推迟所有你不喜欢的事情。
另一种情绪应急状态是,你得等待有灵感时才开始。但是,像归档工作单这样的任务,谁会有灵感呢?你喜欢做什么,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你不断推迟行动,被动地等待不可预期的情绪状态的来临。或许你也会不时地体验到一种情绪状态,在那种状态中,你的问题是可控的,你不会受到负面事件的影响,可以非常有效地完成你通常会推迟的任务。因此,“有灵感时你会做得更好”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可问题是,这种情况多久才发生一次呢?
倒推策略
在“倒推策略”中,你告诉自己,得先知道自己是怎么变得拖延的,才可能战胜拖延。否则一定会一再重复这一模式。你告诉自己,直到有时间完成一次考古之旅,探索灵魂深处,你才可能从拖延中解脱。好吧,你可算是找到一个永远拖下去的完美借口了!
这个策略很唬人,它很像是为有关“自我”的深远问题寻找深刻的答案,听起来就像一种深思熟虑的行为。但是,就像其他应急策略一样,倒推策略所服务的对象也是逃避,逃避,再逃避。
还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能够表明,通过彻底搜索不完整的、有偏差的记忆以探索无意识领域,可以减少拖延。当然,了解你今天是因为做了什么而引起不必要的拖延,还是有用的。比如,认识拖延思维,就提供让你改变你的想法的机会,着手去做目前重要的事。
自设障碍与拖延
“自设障碍”是心理学家埃德温·琼斯(Edwin Jones)和斯蒂文·伯格莱斯(Steven Berglas)创造出的词,它描述了一种认知过程,这种过程可以在处理你擅长或不擅长的任务或目标时帮你提高自尊心。“自设障碍”在你的拖延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归咎于那些难以控制的障碍,你可以在表现有失水准或失败时保存一点颜面。你真该好好谢谢那个创造了这种稳赢不输的自我保护形式的人。但是,这么做会不会也有代价呢?代价很可能就是,你从此走上了拖延之路、平庸之路。
下面就是一个自设障碍如何助长拖延的实例:你的老板交给你一个新任务,她认为目前经济紧张,你应该与公司的供货商重新洽谈新的购买合同。她想在不影响利润空间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她认为这是一个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机会。
你却有着别的想法。你也许有能力实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