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部分(1 / 3)
脑子地生活。”如果你想立刻变得与众不同,那就主动发起一场改变活动吧,拓展你战胜拖延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你可能将面临各种挑战。因为既没有一个清晰的起点,也没有终点,改变是贯穿一生、永不停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努力学习自我觉察。努力是必需的,你什么时候不付出努力就取得成就了?通过表1-5,你可以检验这个过程,看你是否改变了拖延行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在那些关于英雄的传说中,看到了这种模式:事情都是环环相扣的,英雄只是知道了如何运用这种关联性而已。这是一种挑战,那么,你是否准备好去迎接挑战了?
终结拖延症!你的计划——
即便是最积极的改变,也都将面临一个调适的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当你期待去改变一个长期形成的熟练流程时,这种期待,就会唤起你的压力。你也许会拖延。不过,如果你把一些不愉快看做生活与改变中正常的一部分,你就更有可能前进下去。
如何有效处理拖延,你已经想到了哪三种对策?用笔写下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想从拖延转向高效率行动,你最有把握的三个行动是什么?用笔写下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已经实际做了哪些事,来执行你的行动计划?用笔写下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运用你的对策,执行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有用的东西?用笔写下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章 斩断拖延思维
19世纪初,一位匿名作者出版了一本书《拖延的愚行》,书中讲述了两位年轻的兄弟—爱德华·马丁和查尔斯·马丁的故事。他们一个拖延,一个不拖延。爱德华早早地开始做功课,也早早地做完。查尔斯则恰恰相反。放学后,他把书本扔在一边,对自己说:“噢,还早呢,晚上再做功课吧!”然后就开始玩。夜幕降临,他觉得很困,他又告诉自己:“噢,我可以明早上学之前再做。”到了早晨,查尔斯又把时间往后推了。时间一点点过去,查尔斯发现,他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了。他在那些“讨厌的”作业上草草地写上几个答案,就急匆匆地赶去学校。
这种“待会儿再做”的心态,就像一张借据。它相当于预支“现在就玩”的特权,以后再为现在买单。可是每当借款到期之时,甚至不用等到那个时候,你往往就会发现利息的高昂。
我们在各种场景—不论是职场、家中还是大学校园里,事实上,在任何能发现拖延的场合中,都能看到这种“稍后幻觉”(later illusion)的破灭。这样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认知转向”(cognitive diversion):它让你暂时绕开紧迫的事情,先走上一条看似更安全的岔道。
就像变色龙一样,拖延的思维模式,也会随着推迟行为的类型、场合不同而发生变化。推迟写文章的教授可能会说:“我得先多做点研究才行。”在职场中你可能会听到:“我有太多电子邮件要先回。”你也可能听到被动一点儿的解释,比如“别人给我的反馈太慢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