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强加的理想和装甲列车(3 / 4)
在年前发生千人突然辞职之事后,被迫停工达两个月之久,直到近期才算得到日本工人加入工厂,工厂才得已复工。这些有着生产机车以及各种客货车厢经验的熟练工人,到达西北之后,使得西北短期内就得以在国内以及德裔技术人员协调下,制造出了第一批客货车厢,并在春节前制造了以美国MKl型机车为原型地西北型机车。
西北机车制造厂从建立之日起,就改变了这个时代的中国铁路工厂以维修为主的建设思路,而是一上来就是以机车制造为主,其目前是成为全国技术最强、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机车车辆生产工厂,生产的机车车辆接近世界水平。
“吱、吱、吱、吱”在机车制造厂二十六号车间之中,伴随着钢板焊接时产生耀眼、忽白忽暗的焰火,车间上空行车吊运着厚实的钢板在半空中来回穿梭,伴随着长短不一的哨声,这些厚实的钢板被吊运在忙作一团车板上。
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此时停在车间轨道上这六节车厢明显与众不同,车厢两侧呈大倾角黑灰色的厚实钢板构成了坚固的装甲车厢,在几节几经完工车厢外,拿着喷枪的工人们正在向装甲车厢上喷涂着油漆,在一节车厢的厢顶,两座钢板轧制的园型炮塔上,一门75毫米野炮和左侧并列机枪,让人一眼认出这列火车应该就是外界传说到装甲列车,装甲列车的车厢上密集地射孔,在提醒着人们这列尚未完工的装甲列车,一旦投入使用,无疑将会给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杀伤。
“幸亏当初选择的是90吨货车车厢,否则这么厚的钢板,普通列车显然不能承载,希望回头试射不会有任何问题。”在装甲车厢之中仔细检查施工质量的程孝刚,量完装甲车厢倾角后自语道。作为西北机车研究所的设计员,程孝刚对这列装甲列车可谓是再熟悉不过,因为这列装甲列车就是由自己,程孝刚设计。
在西北机车研究所接到为西北边防军研制一种可以装备两门大口径火炮装甲列车的任务后,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程孝钢也参加了这个装甲列车的设计竞标,如果说作为年青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不拘一格,和那些从美国来的几十名机车设计人员最大不同就是,程孝刚和他们相比并没有那份保守,其它人的设计不过只是一列搭载着两门152毫米远程火炮的装甲列车炮而已。
而程孝钢的设计却是真正的装甲列车,除了搭载两门152毫米远程火炮装甲炮塔的四节车厢之外,还另外多了四节装备着四门75毫米野战炮和装备可伸缩凸窗枪座的二十余架重机枪的装甲车厢,毫无疑问这种火力强大的装甲列车立即被边防军选中。
为了增强整个装甲火车的远距离打击能力,程孝刚甚至于还为装甲列车装备了气球,乘坐在气球上的观察员能侦察方圆2O千米内的地形,向装甲列车远程火炮以及地面部队提供矫正弹道和指示地面目标信息。相比于其它几类纯粹小型装甲列车炮而言这种火力强大、防护能力超强的装甲列车,无疑是边防军最好的选择。
“程先生,一会儿火炮安装完毕之后,这列您设计的装甲列车就需要驶出工厂进行实地射击试验,到时射击结果会检验你的设计,希望你的设计足够完美。”仔细核对装甲炮座内炮座的马克.阿索勒夫在检查完成后,开口对身边程孝刚说到,作为152毫米远程火炮设计师马克比任何人都注重这一次射击结果。
这一款是西北制造的第一种152毫米加农炮,实际上马克.阿索勒夫根据美国海军Mark12型舰炮设计出的一款性能相近的火炮,同样由膛管,身管,外管和2层套管,1道套管环,和侧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组成5倍身管,射程比Mark12远出数百米,使得其射程高达24公里,是目前西北射程最远75毫米野战炮的两倍,105榴弹炮的3倍,其重量达47.6公斤重的榴弹,更是105榴弹炮榴弹的3倍。
但是相比之下其恐怖的重量显然不可能供边防军选作陆军野战用炮,毕竟设计这型152毫米舰炮目的,除了用作技术储备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不久之后葫芦岛港炮台,提供一款合适的岸防炮,但是在这之前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用做装甲列车炮。所以其能否批量生产,直接受到装甲列车成功于否的影响。
尽管这种以美军最新型Mark12型舰炮为原型的火炮早已在靶场进行了多次试射,但是现在能否成功移植到装甲列车上,直接关系到了马克.阿索勒夫目前在西北火炮研究所的权威地位,毕竟这是马克.阿索勒夫设计的第一款火炮!能否成功投入使用直接影响到目前马克.阿索勒夫的权威性。
“马克先生,您现在更应该考虑的是炮塔设计是否合理,我个人觉得这种仅仅依靠炮围提供装甲防护半封闭式炮座结构并不合理,只有全装甲炮塔才能够为操作火炮的士兵提供全范围的装甲保护,否则很有可能会在战斗中给士兵造成不必要的杀伤。”对于马克.阿索勒夫的担心程孝刚直接开口回应到。
程孝钢并不喜欢马克设计这种取自军舰的半封闭式炮座结构炮塔,毕竟陆地不比海洋,尤其是装甲列车这种体积庞大的玩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