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回家与离别(1 / 2)
“盛唐”号远洋邮轮满载旅客,在海面上航行,身材瘦弱穿一身藏青色海员制服的丁小华,在船甲板上溜达。白色邮轮被朝阳映成金色。邮轮的上层建筑上依然悬挂大量的条幅。 “盛唐”号在地中海接到国内电报,获知和约签定,祖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于是持续不断狂欢从地中海一直持续到祖国的内海---东海,因琉球群岛光复东海成为中国内海。
中国获胜的消息传来后,瞬息间,中国人习惯微躬腰身一下子坚挺起来,面对西方人也不再胆怯,心理上能够平等相处了,战争胜利让中国人找到了强国的自信。 “盛唐”号大副丁小华同样深有感触,上海至汉堡航线上需要经过数十个外国港口,战争胜利后,港口的海关人员、引水员以及官员不再对中国商船百般刁难,而是平等相待。
中国已经跻身于强国。西方人承认一个国家为强国的条件非常简单而实用,在战场上击败一个强国,世界五强之一的日本,在被中国击败后,中国自然晋级列强俱乐部。
“到家了!到家了!”上层甲板上一排排身穿西装的年青人,在邮轮驶入长江口后,激动的哭喊。 “燕鸿!我们到家了!”望着江口沈良旭激动不已。7年了,7年前,他们离开时是一群少年,而今已长大成人。三千一百余名中华教育复兴基金会派出的第一、二批留德学生,经过6个月预科、三年大学、三年工厂实习之后,终于回家了。
“此去德国万里之遥,诸君切莫忘记肩头所负之重任,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祝你们一路顺风!”总理的嘱托,深深映刻在这些少年心中。7年之中,他们废寝忘食,刻苦学习。今天终于完成学业,回到祖国。
“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 喜马拉雅山,峰峰相连到天边。 古圣和先贤,在这里建家园。 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 共和中华!共和中华!千秋万世,直到永远……”《共和中国颂》的歌声汇成了一片,祖国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这里就是上海吗?”城市的巨变让陈燕鸿无所适从。三天前,根据外交部与英国、美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达成的协议,中国正式收回租界,上海已经没有租界。在大街两侧高楼窗口,一面挨一面的五色旗在窗口垂挂,一片旗帜的海洋,而行人如织的街道上,人们显得安详、兴奋。
大街两旁的建筑,一片密密麻麻的标语,大剌剌贴在参差斑驳的墙面上和柱子上。字,有的粗犷,有的笨拙,有的飘逸,可每一张标语都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八年埋头苦干,一朝扬眉吐气!”显然是说西北边防公署成立八年,西北省千万民众和其后举国国民埋头苦干,成就国家工业化,造就辉煌胜利。 “庆祝对日胜利,拥护最高领袖!”这位显然是总理粉丝。
“国家富强!河山重光!亿兆欢呼!国防军万岁!”显然是边防军的拥趸; “实现全国工业化,完成祖国复兴大业!” “庆祝政府收回上海租界权益!” “仁人先烈含笑,见众于九泉!实施宪政,提高工人的地位!” “先烈精神不死,造成一等强国!” “自立更生,庆祝胜利!” “提高民众国民意识,提升劳工生活水平!”标语充分体现了人们心中的愿望和喜不自禁的心情。
陈燕鸿目不暇接,曾经的贫民区闸北以及一片荒凉的浦东高楼林立,在郊区散布着大量的轻工工厂和新兴居民社区,上海日新月异。
之所以下船后没有直接回家,是因为根据当初的留学协议,基金会派出的留学生在回国后需要到当地教育复兴基金会报备,而教育复兴基金会将出面为他们联系、安排工作,他们需要工作五年才能获得自由择业的权力,尽管此款颇为霸王,但毕竟留学学费、生活费都是由基金会支付。他们会被 “分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中华教育复兴基金会上海分会位于租界,出于对当时国内环境的忧虑,为安全计,同时防止遭到地方政府的压榨、勒索。从中华教育复兴基金会上海分会走出来后,拿着手中的工作分配单,陈燕鸿苦笑不已。
归心似箭的陈燕鸿往闸北家中赶去,当陈燕鸿赶到自家所在的小街时,已经午后了,小街上依然人来人往,小贩叫卖此起彼伏,狭窄的贫民区热闹非凡,街道两边多了一长溜店铺,成为商业街。临街的老房子墙皮剥脱,露出青砖,斑斑驳驳。墙角不知名的花草烂漫盛开,近乡情怯何况发生如此巨变,陈燕鸿闻着上海弄堂特有的生活气味,怯怯的四下打量。
弄堂口还可以看到鲁大叔的卤肉摊子,一些熟悉的邻居显然没有认出自己,卖菜的陈大妈经过自己身边,只是撇了几眼。离开时,陈燕鸿只有17岁,如今已经25岁,是成年男人了。此时正值中午,火辣辣的娇阳灼射在陈燕鸿壮实的身上,坚实的胸膛撑起单薄的短袖衫,全不见当年副文弱的模样。
“祖国需要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不胆怯、善良而具有良知、知性而有风度的青年,在他们身上既不允许有懦弱,也不允许有任何不良嗜好,从他们目光里你能看到青年人特有的骄傲、自信和战士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