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部分(2 / 3)
泽浩说:“臭婊子,你再说不!”
青奴说:“不!”
在隔楼窥探的女人晕了过去。醒后她杀猪般嚎叫起来,震动了左邻右舍。她回忆说她当时看见泽浩脸色惨白,手一扬,一道雪亮的光刺进了青奴的胸脯;泽浩惨白的脸顿时被喷上血,像绽开鲜红鲜红的花。镇子骚乱了,人们闻声赶来,团团围住了泽浩的屋。没有人敢第一个冲进门去。男人们紧张商量了一番,决定让一个长者向泽浩喊话。
“泽浩你出来?有人说看见你干了一件蠢事,你出来说个清楚!”
屋里沉寂着。
人们举着火把,把天空烧得通红通亮。长者又用同样的话喊了几遍,已经声嘶力竭了,还是没有应声。一个半大孩子出其不意猫腰上前踹开了门板,人们顿时看见鲜血像断线的珍珠从楼板缝中滴落下来,堂屋成了血海,空气中弥漫着甜香的血腥气,女人和小孩放声大哭。
青奴死了,她的血流得一滴不剩,脸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洁白,一身衣裳染成了大红颜色。人们没有搜寻到泽浩,也没有看到什么奶娃娃。青奴的双手还紧抱着怀,人们拉开她的手,取出她抱的物件。那是一个捕竹筒子,上面布满梅花形的窟眼,摇一摇,里面发出叮冬悦耳的响声。竹筒一端烫着“青奴”二字,一端烫着“竹夫人”三字。
人们分成几路,去追寻泽浩,不一会儿,四路人马陆续返回,却不见泽浩的影子。追到河边的人说:“那条丫梢神船不见了。”
有很多人证明,晚饭以后那破烂的丫梢神船还泊在矶头下面的。
有人说:“那条丫梢神船烂得不能再走了。”
事实是,船是走了,起锚的痕迹是那么明显。
这一夜,泽浩受到小镇人最仇视最恶毒的唾骂。他的丰功伟绩顷刻间灰飞烟灭。
青奴是外乡人,更不是年长者,也不是为娩出儿女而献身的母亲。但人们准备破例厚葬她。所有的商行都关门三天,男人们搭起两里长的大篷,宰了十头猪,忙忙碌碌做棺材、刻墓碑、做酒席和煮硬米饭。
青奴躺在堂屋正中的尸床上,胸口放了一枚防止尸体腐败的新鲜鸡蛋,头下枕着白缎子缝制的菱角形的枕头,枕头里装的是香灰。捕竹筒子是青奴生前最后一刻还抱在怀里的,人们依然将它放在青奴的臂弯,让它永远伴随她。凉爽的南风吹过堂屋,青奴的绸裙轻轻飘动,好像她随时都会醒来。青奴生前谁也不敢凑近仔细看看她的脸,她死后女人们总算如愿以偿。她们看完便用黄表纸将青奴的脸盖上,她们不希望她们的男人也有她们的这种机会。
哭灵的女人们分成两排从两边守着青奴,从堂屋一直排列到青石板的街面上。她们面对面坐着,手掌拍地,嚎丧嚎出了青奴千般的美丽和万般的好处。她们唱着永生永世忘不了她的音容笑貌,世世代代铭记青奴的美德;她们唱:“远方的娘啊,啊啊,你的女儿长眠在这里啊,我们不能把她当作异乡人啊,我们正用最隆重的礼仪把她安葬啊
刻墓碑的石匠遇到一个难处,他去问主祭,石碑上该刻上什么尊号?
“就刻青奴两个字。”
“可是,”一辈子闯荡江湖,见过大世面的石匠说,“青奴是名讳,名讳之后呢,要不要加上夫人?我看她像个尊贵的夫人。”
“夫人是什么?”
忽然想起捕竹筒子,那上面果然是烫刻着“竹夫人”的,莫非……主祭不敢妄加猜测,他让石匠等等,赶忙去请教德先生。
德先生被镇上的突然混乱弄得惊奇迷惘,打算出去看看,主祭进门就急着问:“德先生,竹夫人是一种什么尊号?”
德先生随口说:“竹夫人么,那是一种夏天取凉的竹筒子,又有个名字叫青奴,外面大户人家的千金都用的。”
“天哪,不是人!”主祭骇得呆了。
德先生警觉起来,连连问出了什么事,问哪儿有竹夫人。主祭说不清,便带着德先生飞快赶到青奴的尸体旁。德先生看见捕竹筒子就痛苦地呻吟了一声,他不顾两厢女人的拦阻,揭开了青奴脸上的黄表纸,立刻呆住,木头人一样看着青奴的脸,很久很久,他才叫:“你!你!你叫我找得好苦……”
德先生一头扑在青奴身上。人们眼睁睁看着他的头发在一根根变白。待人们觉得一个活人不能太长久地抱着一个死人,开始劝他扶他,才发现他已经咽气了。
小镇的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天性烂漫,大大咧咧,他们产生了疑惑。这疑惑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侵染着每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德先生是什么人?青奴又是什么人?泽浩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各种各样虚妄的猜测在小镇上传去传来,最后竟传得人人毛骨悚然。
人们都茫然仰脸看着苍苍的天。
葬礼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停下了。几个德高望重的男人开始聚会,关在一间小屋里研讨事情的真象。镇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在小屋边坐下,默默等着结果。那间充满智慧的神秘小屋打开过两次,一次请进了石匠,一次请进了几位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