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力挽天倾(叁十)(8 / 10)
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这次仍旧不负所望,率领神策军穷追猛打,很快将陇州团团包围。八月,在李茂贞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山穷水尽的李昌符很快也步了朱玫的后尘,其部下陇州刺史薛知筹倒戈献城,降于李茂贞。李茂贞入城不仅处死了李昌符,“传首献于行在”,还把他一家满门抄斩。这样,自中和元年李昌言逐郑畋而占据凤翔,李昌言、李昌符兄弟盘踞凤翔七年,自此而灭,凤翔镇表面上又重新纳入了朝廷的直辖范围。
李茂贞顺利获胜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李茂贞“仗顺讨逆”,代表的是朝廷对叛镇的征伐,不管是在道义上,还是在军事力量对比上都占有优势。二是采取策略得当。不仅进军迅速,没有给李昌符以喘息之机,而且成功瓦解了对方阵营,促使叛乱势力内讧而溃。而李茂贞之所以处死李昌符,为公是替朝廷讨逆平叛;为私还替昔日恩人郑畋报了当年被李昌符之兄李昌言所逐之仇。随后,李茂贞又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为郑畋上表申冤,请求平反。对此,《新唐书》卷一八五《郑畋传》记载说:“始,李茂贞以博野裨将戍奉天,(郑)败召隶摩下,委以游逻,厚礼之。茂贞感其饰摧,及败还葬郑,表为请溢曰文昭。”从这次事件的处理上,不仅可见李茂贞的处事比较果断,还体现出他性格中也有仁义和知恩图报的另一面。当然对于李茂贞而言,这个机会不仅仅是替朝廷出气、为恩人报仇这么简单。最关键的是,他还因此得到了凤翔镇。
李茂贞仅用一个多月便使得凤翔叛军不战而内溃,彻底平定了李昌符之乱,大显天子龙威。要知道,自僖宗继位以来,中央军不管是对河东、河中的沙苑大战,还是在朱玫之乱时对邠歧联军的作战,根本就还没有取得过对藩镇作战的胜利。所以这次酣畅淋漓的胜利非同寻常,无论对孱弱的僖宗,还是残喘的朝廷都是意义重大。
天子果然龙颜大悦,李茂贞也因功再次受到嘉奖。光启三年七月丙子,朝廷“制以武定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兼洋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李茂贞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等使。”李茂贞不仅成了无比尊崇的使相,不久他又被封为陇西郡王。更为重要的是,他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从武定军节度使升任凤翔节度使,使他有了割据的资本。
凤翔雄镇,乃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之藩篱”,地位和实力非同小可,对李茂贞而言乃是虎踞龙盘之地。李茂贞统领凤翔镇的同时,理所当然地拥有了凤翔镇的边防军,实力大增。凤翔镇土地虽狭,然该镇西依六盘山,南靠终南山,兼有秦岭之险、渭水之利,进可攻,退可守。此地又兼有井盐制造之特许,连河西,通西域,招商引贾,所获颇丰。加之士卒久战吐蕃,强悍勇猛。在当时李克用居于河东一隅,朱全忠伏于汴梁数州的情况下,凤翔镇四周并无强邻,正是李茂贞据有关中的大好时机。
李茂贞从此在唐末政治舞台上取得发言权。光启三年闰十一月,王建急攻成都,西川节度使陈敬暄告难于朝,僖宗诏遣中使和解之余,又令“李茂贞以书谕之”,调解双方矛盾。李茂贞俨然是调解人的身份出现,而这种调解通常又以强藩为之,这说明李茂贞的实力和地位已今非昔比,渐露强藩面目。
就这样,唐朝统治集团的屡次兵乱,将李茂贞一步步地推上了称雄一方的王者宝座。虎踞雄藩的李茂贞羽翼渐丰,割据态势己成。
与其他藩镇诸雄一样,据有凤翔雄藩的李茂贞必然要求对外扩张。这种扩张既有内在的张力,即李茂贞个人野心的膨胀,又有外在的动力,即当时藩镇互相兼并扩张的政治局势。而表现在行为方式上,一种是权力上的膨胀延伸,一种则是地域上的开疆拓土。由此,李茂贞开始逐步走上扩张坐大之路。
此时,为宦官所把持的中央政府,又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内部动乱。文德元年三月,饱经忧患的唐僖宗驾崩,其弟、唐懿宗第七子李晔即位,成为大唐王朝名义上的统治者。此时,大宦官杨复恭自领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左神策军中尉,一面统带禁军,弄权于朝,党同伐异;一面又广收武人为“假子”,或典禁军,或为方镇,以为外援。在杨复恭假子中,杨守立为天威军使,杨守信为玉山军使,杨守贞为龙剑节度使,杨守忠为武定军(洋州)节度使,杨守厚为绵州刺史,“其余假子为州刺史者甚众”;“又养子六百人,监诸道军”。另外,杨复恭之兄杨复光假子中亦有任节度使者,如杨守亮为兴元节度使,杨守宗为忠武节度使,杨守信为商州防御使,杨守忠为洋州节度使,“其余以守为名者数十人,皆为牧守将帅”。由此,杨复恭从中央到地方拥有一个庞大的势力网。其跋扈擅权之行径引起了刚刚即位并急于巩固自身地位的李晔的不满。两者随即在权力争夺上矛盾激化。
大顺二年十月,有司上告杨复恭与其假子玉山军使杨守信谋反。李晔立即做出反应,命天威都将李顺节、神策军使李守节将兵进攻杨复恭府第。杨复恭部将张绾率领家众拒战,杨守信又引玉山军之兵前来助战,李顺节等率领的禁军竟“不能克”,可见杨复恭之势力。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