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力挽天倾(叁十)(9 / 10)
,所谓的谋反并没有切实的证据,只是李晔为了除掉杨复恭这个心腹之患,便顺水推舟,意欲将杨复恭等人一网打尽。杨复恭自知境地不妙,已为朝廷所不容,遂逃往杨守亮等人控制的山南地区。随后,他们“同举兵拒朝廷,以讨李顺节为名”,发动叛乱。
反旗已举,大兵压境。位于山南道以南的东川节度使顾彦晖联兵西川节度使王建击败绵州刺史杨守厚;昭信军(金州)防御使冯行袭又败杨守亮之军。
而对于野心勃勃的李茂贞来说,这是一次扩张的绝好机会。从实力和地域两个因素上分析,王建刚得西川,羽翼未丰,且经东川侵山南,道险路难,进军缓慢,给养也是问题。而李茂贞蓄势已久,内外无忧,且凤翔地接山南,距离较近;南出散关即至山南。若能兼并山南,不但可占据汉中之险,巩固凤翔根据地的南部边界;更可以趁势占有山南西道所辖之文、利、集、阆等州,打开通向蜀中的大门,虎视东川。从而在战略上以攻代守,为进一步逐鹿争霸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
于是,经过百般谋划,景福元年(892)正月,李茂贞带领关中的附镇静难王行瑜、镇国韩建、同州王行约、秦州李茂庄等五路诸侯“上言杨守亮容匿叛臣杨复恭,请出军讨之,乞加茂贞山南西道招讨使”,并声称“自备供军粮料,不取给于度支”。李茂贞为首的关中诸镇出兵平叛,竟然不仰国家财政,自备钱粮。如此违背惯例之举,若非巨大的利益驱动,李茂贞等人是断不能为的。由此可见其急于扩张的迫切心情。这次联名上疏实际代表了一支新兴势力的崛起。
在出兵山南之前,仍需借助于唐中央的影响力。这是由于李茂贞出身禁军,作为神策军将领,他深知天子之诏的号召力。而当时的唐廷,虽然丧失了对各地的实际控制,却依然是天下名义上的共主,四方贡奉的中心。李茂贞主动上表求加职名,这是他开始干政的标志,其意欲“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图谋已露端倪。
至于唐廷,似乎也看出了李茂贞出兵的目的所在,“朝议以茂贞得山南,不可复制,下诏和解之。”在朝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南衙诸臣“以邠、凤皆有中人内应,不敢极言,相顾辞逊。”可知,此时的朝廷上下,己经明显感受到了李茂贞的咄咄逼人之势。朝廷原本以禁军出身的军官出镇凤翔,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京袋周围的防御,不想却自己埋下祸根。
可是李茂贞的虎狼野心,并非早已流于形式的“下诏和解”就能作罢。李茂贞的跋扈妄为终究要挑战中央权威。该年二月,在没有得到朝廷授意的情况下,李茂贞决定联合静难节度使王行瑜擅自发兵攻打兴元。这个举动宣告李茂贞正式开始走向跋扈扩张之路。这也标志着李茂贞己由唐王朝的维护支持者演变为一股新的分裂离心力量。李茂贞和唐廷角力的开始就是他走向割据的开端。
在李茂贞发兵的同时,李晔一怒其专征,二忧其“得山南之后有问鼎之志”,因此拒绝了他请加“山南西道招讨使”的请求。没有满足要求的李茂贞便开始上书执政之宰相杜让能和杨复恭之后掌握神策军的权宦西门君遂,说了一些过激的“陵蔑朝廷”的话。这也是李茂贞首次上书在言语上凌辱朝廷,跋扈之强藩面目渐显狰狞。以至于性格刚烈,此时还颇有英武之气的李晔实在不能容忍李茂贞这样一个借助朝廷之力刚刚出道的节度使如此无礼。李晔乃召宰相、谏官商讨应对之策,希望有所举措。但李茂贞早己在朝中尤其宦官集团里布下了眼线,以至于“宰相相顾不敢一言”。此时,给事中牛徽的意见代表了大多朝臣的意见,他认为:“先朝(僖宗朝)多难,茂贞诚有翼卫之功。诸杨阻兵,亟出攻讨,其志亦在疾恶,但不当不俟诏命耳。比闻兵过山南,杀伤至多,陛下傥不以招讨使授之,使用国法约束,则山南之民尽矣!”
简而言之,与其让茂贞私自出兵,不受约束,还不如授之以名,或许还能在名义上多少挽回一点朝廷的面子。对于这个务实的意见,李晔还是明智地接受了,最后以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李茂贞终于如愿以偿,讨了一个“奉诏讨逆”的名份。李茂贞在这次与唐廷的角力获得胜利,他也通过这次挑战皇权的试探进一步证实和巩固了自己的强藩地位。
在李茂贞与朝廷角力的影响下,禁军随后又发生分裂。神策左军中尉西门君遂诬杀天威军使贾德展,天威军部下千余骑兵出奔凤翔,“李茂贞由是益强”。始终不肯与李茂贞合作的西门君遂在此时处死贾德展,有清除禁军中亲凤翔势力之嫌。他后来也因此为李茂贞所逼杀。这场变故其实反映了出身禁军的李茂贞在中央军中的威望及禁军中的派系之争。
在讨伐山南方面,凤翔部队进军异常顺利。由于王建、顾彦晖等在南线展开对诸杨的攻势,杨复恭集团面临南北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同年七月,李茂贞攻克凤州,感义军节度使满存逃奔兴元。之后,又连下兴州、洋州二州,武定军节度使杨守忠败逃。李茂贞新掠两镇之地“皆表其子弟镇之”。八月,李茂贞进逼兴元。辛丑,凤翔大军攻克山南西道治所兴元府。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判官李巨川与杨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