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母曰华胥(1 / 6)
“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
这段话告诉我们,庖犧氏是“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的,她的母亲是华胥。
那么,他的母亲华胥,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个华胥为什么能够生育出象庖犧氏这样“继天而王”的杰出人才呢?
为了全面地了解伏羲,也就是庖犧氏,我们必须首先来了解一下其母亲华胥。
第一节华胥之谓
国学家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中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
曹定云在其《华胥氏的历史传说与考古文化史实》中认为,华胥氏就是花须氏,亦即花蕊氏,即崇拜花蕊的部落。
笔者除了跟随两位老师的说法外,也希望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名字与名号的来龙去脉,从而挖掘出华胥这个名字背后更多的内容。
在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大哥、二哥、大姐、二姐,这些都是名字。可是,这些名字都只能适用于家庭内部。出了家庭,到了学校或者工作单位,这些名字就不能适用了,必须改换成相对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具有个人独特意义的名字、以免和社会上其他人的名字发生混淆。
在现在的一些用工单位,员工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同一个地方的人,在同一个单位里工作的并不多。而每个单位里的所有的人,原来都是有自己的本名的。但是,在这个小小的单位里,人们需要他们原来的本名吗?河南有三个人,就分别叫大河南、二河南、小河南;河北有两个人,就分别叫老河北和小河北。本名有什么用呢?没用。
但是,本名对大家没用,对老板却有用。虽然老板平时就那么大河南、小河南地叫着,可在记账的时候,他还是要一本正经地把各人的本名对号入座,与其本人的身份证一一对应。为什么呢?这关系到法律呀,关系到政府部门来检查呀。你能大河南、小河南地叫你的员工,人家政府部门能够大河南、小河南地去四处找人吗?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名字的第一个意义,就是为了把一个人或者事物,以标示的方法和其他的人或者其它的事物相区分。
可是,除了与其他人或者其它事物相区分的意义外,为什么父母叫儿女要叫大龙大凤,而不叫大狗大丫呢?为什么儿女对父母只能叫爸爸妈妈,不能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一样,叫父母在社会上相对其他人所使用的名字呢?
这里就牵扯到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世界观等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了。
在这种精神性的层面上,名字的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的第一个意义虽然实用,却被人们轻视,第二个意义原本是派生出来的,反倒被重视起来。于是,基于这第二个意义,名字的命名权就发生了转移。
爸爸妈妈,原本是基于孩子出生后不久的自然发声而产生的名字。也就是说,父母最初的命名权,是掌握在孩子们手中的,是孩子给自己的父母取名叫爸爸妈妈。可是,由于价值观的作用,尽管父母在社会上还有其它的名字,孩子却不能随着社会上的人们叫父母针对社会上其他人而取的名字,而只能仍然叫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那么,这里的爸爸妈妈这个名字,还是孩子给取的吗?不是。它是孩子的父母自己给自己取的。这里面体现了父母个人的价值观,就是:自己和社会上的其他人是平等的,但和自己的孩子不能平等。
同样,孩子的名字,最初是由父母取的,比如大丫二丫,大狗二狗。那是因为孩子的名字不针对社会,只针对自己家庭的内部。在家庭内部,父母是不会对自己的孩子体现出相互尊重之意识的。可是,一旦孩子要上学了,孩子的名字就必须改变了,要由一个很随便、很自虐的名字,变成一个很慎重、很自尊的名字。这里面的命名权就发生了变化,由父母个人转移到了全家老少。这里面体现的是全家老少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父母个人的价值观。它表明孩子的名字针对社会,一方面代表了自己,二方面也代表了自己全家,表明这一家人作为一个集体,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而如果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不同于自己家庭的价值观,他就可能会将自己的名字再次更改,换成一个自己所喜欢的名字。
在社会上,一个人初入某个圈子,圈子中的人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就根据他的某一种特征,来给他取名,或者河南、河北,或者光头、卷毛,或者斜眼、大屁股,等等。然而,这些由别人取的,包含着别人的价值观、审美观、或者世界观的名字,对他本人来说,不一定能够接受。于是,他就反复地向人们强调,我有我正式的本名,你们应该叫我的本名,否则,我跟你急。他要和别人争夺自己的命名权。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名字的发展,是经过了他人命名和自己命名两个阶段的。
不仅名字的发展经过了他人命名与自己命名的两个阶段,而且,在这之前,名字还有一个有与没有的发展阶段。
在黄帝乃至大禹时代之前,除了打仗,部落与部落之间,是“鸡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