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母曰华胥(6 / 6)
化,就不可能进行放养,更不可能随着人们的意愿而四处迁徙,只能是在一个地方暂时地圈养。所以,没有定居的生活,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暂时圈养。而没有暂时的圈养,就不可能有畜牧业的发展壮大,那又何来后来的随着季节而迁徙的专业性的畜牧业生产呢?
农业生产也是一样,植物生长在一个地方,不可能随着人们的意愿而迁徙。而植物的生长具有季节性,在一个季节中,种下的植物还没有成熟,并不能急着收获,人们却由于一时找不到吃的,不得不急着迁徙到别处。这样,种下了植物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只有定居,才能使人们产生种植植物的意愿,产生进行农业生产的尝试。没有长期定居的生活,人们是没有意愿进行农业生产的尝试的。
当然,迁徙性的生活并不好受。但凡定居能够活命,人们是不愿四处迁徙的,这也是原始的、并不会有多大产能的渔猎生产,就能够促使人们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的原因。
考古发现,十二、三岁,是远古人类的一个生命之坎。一个人只要活过了十三岁,他就往往能够长寿至五、六十岁。可问题是,大部分小孩,都活不过十三岁。这就导致古人的寿命,平均只有三十多岁。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疾病方面寻找原因,是徒劳的。因为,远古人类的自然环境、饮食结构等等因素,比现代人类要好得多,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什么致病因子,所以很少得病。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远古人类大部分都难以活过十二、三岁呢?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长途迁徙的拖累。
长途迁徙,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甚至还有野兽的侵袭、其他部落的驱赶,等等,这些艰难困苦,不仅仅是考验一个人的体力,更折磨一个人的心智。所以,一场迁徙过后,最后能够活下来的,往往就是心智和体力最好的一部分人。老人和小孩,很容易在长途的迁徙中无奈地倒下。
这么说,最早发展渔猎生产,从而使后代们过上定居生活,免除长途迁徙之苦的华胥氏,是否是对我们华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呢?
可惜的是,他们的渔猎生产还很低级,以至于被后来的宓犧氏进行了革命性的超越——“结网罟以教佃渔”,所以,他们的光芒,就被后人给遮掩了。
除了发展渔猎生产,完成了定居生活之外,华胥氏在吃饱喝足之后,会干些什么呢?北京山顶洞人发展了宗教艺术,造出来很精细的工艺制品,难道华胥氏就不会吗?听听华胥氏这个十分女性化的名字,他们也应该是比北京山顶洞人更加心灵手巧、更加能够发明创造才行啊。
当然,大地湾遗址中并没有发掘出什么能够和北京山顶洞文化相媲美的东西。
然而,这并不能表示华胥氏的文化就不如北京山顶洞人的文化。这只能是说,华胥氏的文化得到了流传,所以,他们的物质性文化成果就被他们的后人所使用、消磨掉了。而北京山顶洞人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他们的物质性文化成果就被遗弃,从而使他们的文化被定格在那里,成为后来之人的考古发现。
华胥氏这个名字特别提到一个“华”字,“华”就是花果的光华。这或许体现的是一种宗教崇拜。然而,它又何尝不是表明我们的祖先非常渴望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且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尝试控制植物的生长,从自然采撷转变成人工培育?
虽然他们的人工培育并不成功,但是,定居生活的基础,促使他们进行这种毫不气馁的生产尝试,则是必然的。所以,后来的农业生产的发生,绝对具有他们的功劳,绝对凝聚着他们的经验和智慧。
所以,华胥氏虽然相对其他的历史人物,没有过硬的成果展示,但是,他们作为一个新的历史的开端,是后人们垫脚的肩膀;而后人们的一切成就,都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能取得的。
这,可能就是他们在华夏祖宗之牌位上占有一席之地,而被后人们尊称为“华胥”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