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我的妹妹叫女娲 > 第一章母曰华胥

第一章母曰华胥(5 / 6)

们将死者埋葬在地下室﹐周身洒上红色的赤铁矿粉,以红色代表血液,希望通过血液的永不退色,来让死者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中永远地活着。他们的装饰品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和刻沟的骨管等等。

根据这些发现,研究人员说,在距今4.4万年至2.8万年间,地球上出现了一个较为温暖的亚间冰期。而距今3万年,则是这段亚间冰期的最高温期。“山顶洞人”就是在这个亚间冰期的最高温期,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年代属于旧石器晚期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每个氏族一般有几十个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他们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使用共有的工具来进行共同的劳动,也共同分配食物。

人类学家推断,山顶洞人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学会了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他们的钻孔技术已经相当熟练。而且,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他们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使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

虽然“山顶洞人”及其文化的存在,是无可辩驳的考古事实。但是,这个无可辩驳的考古事实,却在华夏民族的历史记载与传说之中并不存在。这说明,他们不属于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无关。

《三皇本纪》中说,华胥氏是“生庖犧于成纪”。成纪在战国时便设县,秦朝统一时属于陇西郡,县址大约在今天平凉市静宁县西南。汉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纪从此归天水(东汉短暂改名汉阳)。北魏时,成纪县被废置,但是到北周又被恢复。唐朝时,县址被迁移到今天天水市秦安县西北叶堡川,为汉代显亲城故址,并成为秦州(天水郡)的州治。北宋时州治迁到上邽县(今天水市市区),成纪的县名随之移动,但逐渐被秦州和天水之名所掩盖。

宋代罗泌的《路史》也记载,伏羲氏是“生于仇夷,长于纪城”。而“仇夷”就是今天甘肃陇南的仇池山;“纪城”就是当年天水成纪县的别称。

如今的考古发现也表明,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大地湾,确实是有一个历史文化连绵不绝的古代人类遗址——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大地湾遗址的文化遗存共分为六层,第一层至第三层,就有带砸击技术的石器石片出土,年代为距今6万-2万年。

这就和北京山顶洞人对上号了。2.7万年至3.4万年之间的北京山顶洞人,使用有砸痕的砾石和石片石器;而6万至两万年之间的秦安县大地湾人,也用砸击制作的石器。这不就是说,他们是属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文化层次的人类吗?

山顶洞人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与审美意识。而“华胥”,有人考证为“华夏”,也有人理解为“花须”,总而言之,都是崇拜花果的光华,其中既有宗教信仰,也有审美意识。华胥氏后来“生庖犧于成纪”,而“庖犧”的本义,就是在厨房里用上好的牲畜作祭品,来供奉祖先与神灵。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我们的祖先华胥氏,就是和北京山顶洞人处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文化层次的人类。他们和北京山顶洞人一样,也是生活在三万年之前。

那么,对照北京山顶洞人的生活状态,我们就可以猜想到我们的祖先华胥氏的生活状态,也更能够理解我们的祖先“华胥”这个名字所包含的意义。

北京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他们所猎取到的鱼类,有很多只能在今天的长江流域以南才能够见到。这说明,当时北京地区的气候十分温暖。其实,许多当时植物方面的信息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介于一个冰期之间,气候的温暖意味着什么呢?它不是意味着水汽充沛,洪水泛滥吗?

华胥氏“履大人迹”,他们的遭遇洪水泛滥的传说,从北京山顶洞人的生活痕迹中就可以得到印证。

那么,在洪水泛滥之中,北京山顶洞人能够学会渔猎,发展出渔猎生产,我们的祖先华胥氏就不会吗?肯定也是会的。不然的话,怎么会有后来的宓犧氏“结网罟以教佃渔”呢?

只是,华胥氏是初步尝试和学会了渔猎,所以,他们的渔猎方法可能比较原始和简单,或许只是徒手在水中摸鱼,或许是在浅水区围堰放水然后抓鱼。总之是没有专业的工具,生产效益不是很高。

不过,渔猎的方法与技术其实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有了渔猎性生产,就有了定居的生活。这就为后来的畜牧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建立了平台,打下了基础。

从我们现在了解到的事实来看,牧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是随着季节而迁徙的。但是,这并不是历史的真实,这只是牧业生产发展到一个高级状态的片段印象。而最初的畜牧生产,是必须建立在定居生活的基础上的。

最初的畜牧生产,是由于为数不多的野兽被活捉,正好当时人们的食物又比较充裕,暂时不需要宰杀而产生的。

这样,刚刚捕来的野兽,由于没有经过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