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条件(一)(4 / 6)
老夫劝你,最好还是进宫去,见一见圣上吧!你这般与圣上赌气,受累的只能是大唐的江山社稷啊!“
杜睿闻言,顿时脸色沉了下来,道:”老大人无需再劝了,杜睿主意已定,是断然不会更改的!此次我奉召,乃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并非是因为哪个人!圣上既然已经说了,等待大军整顿齐备,不必辞行,可随时出兵,杜睿奉召就是了!“
李世绩闻言,也是无可奈何,他没想到杜睿的脾气居然会这么倔,这和杜如晦当年可太不一样了。
”好吧!既然如此,老夫便预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
三天之后,还在睡梦之中的长安百姓,突然被一阵雷鸣般的响动惊醒,还没睡醒的百姓们,还以为是地震了,纷纷冲出了屋子,可到外面一看,除了脚下还在不住的颤动之外,一切都是风平浪静。
”好像是马蹄声?!“
有人说了一句,顿时所有人都反映了过来,朝城门处冲了过去,等到他们赶到城门的时候,却见那红木的大门依然紧紧的关闭着,守城的军士见突然来了这么多百姓,也是一惊,纷纷喝止。
”兄弟!外面是怎的了,怎么响起了马蹄声!“
”该……该不会是宋国公大人出兵了吧!“
有人问起,顿时所有人都看向了那些守城的兵士,一个个眼神之中都带着期许。
”什么出兵!“一个校尉模样的人走了过来,大声喝道,”都聚在这里作甚,赶快离开,还不到拂晓,没到开城门的时候!“
如今的大唐虽然不实行宵禁政策,可是这大黑天的,这么多百姓聚集在此处,万一这其中有人图谋不轨,也是个麻烦,校尉大声的呵斥,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鼎盛时期的大唐百姓们,关心的已经不再是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了,他们关注的东西开始变多,比如国事。
以前百姓们因为贫苦,温饱尚且还不能解决,哪有经历去关注国家大事,甚至对他们来说,头上是哪一家,哪一姓在做皇帝,跟他们都毫无关系,他们只要能填饱肚子,能有子孙承继香火,就足够了。
但是眼下的大唐百姓可不一样了,如今的大唐民富国强,百姓们的生活富足,由此带来的国家荣誉感也与日倍增。
大唐西征惨败,这些日子就像一块巨石一样压在百姓们的心头,他们都在期盼着,期盼着一个人能够力挽狂澜,洗刷耻辱,当然最好这个人是杜睿。
而就在这个时候,杜睿到了长安,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都传的沸沸扬扬,人们对杜睿的信任,依赖,让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只要杜睿出马,搞定大食人不过分分钟的事情。
他们甚至都已经准备好了,亲送杜睿的大军出发,可是现在的情形看上去有些诡异。
百姓们并没有离开,而是继续围着城门,七嘴八舌,乱糟糟的询问着,那个校尉几次驱赶,他们都好像看不见一样。
这一夜长安城注定是要无眠了。
百姓们被马蹄声惊醒,同样的皇宫之内的大唐之主李承乾也是一夜未睡,这些天他一直都在等着杜睿进宫,但是直到恒连向他禀报,杜睿已经率军开拔的消息,杜睿也没有来,这让李承乾的心情十分失落。
忘记了对杜睿的猜忌之后,此刻李承乾满脑子都是杜睿当年的好,两人也称得上是总角之交了,从少年时代开始,就结为挚友,他给予了杜睿最大的信任,同样的杜睿回报给他的也是百分之百的忠诚,仔细想来,似乎杜睿从来都不曾对他的皇位造成过什么威胁,杜睿一直都是在默默的付出,竭尽所能的为他们李氏皇家打造着一个辉煌的大唐,却从来都没提过要求什么回报。
自己当真做错了吗?
李承乾满心疑惑的看向了武京娘,说出了他心中的疑问。
”圣上没有做错什么,圣上身为一国之君,本身就背负着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东西,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王朝,这个天下!“
武京娘的话,让李承乾稍稍感到了安慰,只不过杜睿对他略显冷漠的态度,还是让他倍感失落,他觉得自己似乎失去了这个朋友,也许在未来他还会像他的父亲一样,变成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一想到这个李承乾不禁感到了一阵恐惧。
他从小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他生下来的时候,父亲太宗皇帝不在身边,正奉了高祖皇帝的命令,领兵去打刘武周,直打到第二年五月末才大胜回朝,在长安休息了仅仅一个月,七月初,又受皇命出发去打王世充了。
等李承乾的生父再在长安露脸出现,已经是武德四年的七月,这时李承乾已经两岁了,正是开始渐渐跟父亲加深了解和感情的年龄,可是当这两岁小男孩被抱出承乾宫的时候,他居然不认识那个浑身上下套着金光闪闪硬壳子的叔叔是谁。
接下来的几年,太宗皇帝要么出去打仗,要么留在长安跟兄弟争权,反正过的都不是太平日子,父子俩相处的时间自然比以前多了,可是那个时候太宗皇帝真的没有太多心思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