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条件(一)(5 / 6)
去享受当爹的乐趣。
一个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儿,幼年时期跟父亲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是他获得安全感、认知自己性别特征、初步架构起心理平衡的时候,而且这种认知和关系只能通过直观感受来获得,也就是说,无论他母亲和奶娘丫鬟什么的跟他说过多少次”你父王是大英雄、真男人、国家栋梁、万众崇敬“之类的话,也远远比不上父亲张开双臂给他一个简单拥抱来得有效。
如果在一般臣民家,这种父爱缺位的现象还有可能得到补偿,毕竟史上父亲早死但儿子被单亲母亲抚养大仍旧成才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李承乾的爷爷高祖皇帝就是啊。
李承乾长到八岁,玄武门兵变发,他母亲是被父亲伉俪情深地带到了玄武门去避难,他自己呢?
以当时人们的观念来说,儿子要比老婆重要得多,杜睿的那本《三国演义》里面不就是有过赵云、张飞都干过救阿斗弃夫人的事吗?
而且李承乾还是拥有这样一个不寻常名字的嫡长子,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牵强附会地说,这个小男孩是李渊打算传位给次子的活见证。
李承乾直到现在还会不时的回想起,那个清早,他被父母丢弃在深宫高墙里,无助的倾听外面厮杀声,那个时候李承乾真的感觉到了深深的无助。
那天过后,那些跟他年龄相近,曾经一同在皇宫大内玩耍过的堂兄弟,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身边人甚至都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
虽然过去了这么长时间,可是李承乾依然会清晰的记得,那些兄弟们的音容笑貌,对于自小就被养在高祖身边的李承乾来说,他认识李建,李成元吉儿子们的机会要比自己的弟弟们多得多,太宗皇帝一次杀十侄,他的其余的儿子对此不见得有什么感触,可是李承乾就难说了,聪明的小孩往往都是敏感的。
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还会时不时的回想起那些叔伯兄弟,内心中依然会感觉到深深的不安。
再后来,太宗皇帝登上了帝位,李承乾毫无异议的被立为了皇太子,在贞观的头三年时间里,他们一家都住在东宫,而不是皇帝正宫承庆殿,这时候李承乾终于经常能够见到父母了,而且那时父母虽然忙于国务,可是心情尚好,对孩子们也应该比从前受压抑那些年和蔼很多,李承乾到现在都觉得,在他的一生中,这三年是享受亲情最浓厚的时候。
贞观三年,高祖迁居大安宫,让出房子来给儿子住。父母走了,那些没成年的小弟弟小妹妹也跟着走了,十一岁的李承乾就跟一大堆仆役属官什么的留在了东宫。从此之后,他要见父母得事先预约,要见兄弟姐妹,或者等到侍宴开Party的时候,或者,就得冒着”结交诸王“罪名掉落的风险,派人专门”传“他们进来。
他当然是没有朋友的,他的世界简单而泾渭分明:祖父、父亲和母亲是他的”君“,是他要叩头的对象,其他人,是他的”臣“,是要向他叩头的。
东宫的官员和师傅们,都是父母为他精心挑选的正直长者,每天正襟危坐满口仁义道德,相比之下,倒是那些侍从太监,还有李元昌这种人,要有趣好玩得多,十几岁的小男孩,谁能责备他贪玩好动?更何况他身上还有他父亲的基因。
可以说,在李承乾的心中,他是极度渴望关爱的,亲情,爱情,友情,都是他十分渴望的情感。
杜睿!
这是李承乾生命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在杜睿的身上,李承乾感觉到了从来都没有体验过的友情,当他的身份被揭穿,他甚至固执的让杜睿依然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称呼他为兄长,而他也固执的无论在任何场合都称呼杜睿为贤弟。
对于这份友情,李承乾十分看重,可是现在看来友情似乎已经不在了,他想要怨恨杜睿,可是这一切又分明都是他造成的。
武京娘见李承乾情绪失落,劝道:”圣上若是想见宋国公,不如等宋国公得胜还朝之时,将他宣进宫来,说到底圣上是君,宋国公是臣,他总不会不奉召吧!“
李承乾闻言一愣,他似乎觉得武京娘的这个主意不错,但是很快,他自己就否定了,轻摇着头道:”还是不了,承明对朕心中有怨!朕不能再勉强他了,纵然是将他宣进宫来又如何?“
这下轮到武京娘愣住了,问道:”圣上是说当初将他罢黜之事?“
”不!承明生性豁达,当年父皇将他两次罢黜,可是朝中有事,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竭尽所能,他是在埋怨朕的好大喜功,将数十万大唐将士推进了深渊!“
武京娘闻言,心中顿时咯噔一声,她难以置信的看着面带苦笑的李承乾,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李承乾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占据着那个位置的是杜睿,是李承乾的挚友。
李承乾身为君王,居然不忍心去违逆一个臣子的遗愿,纵然内心失落,也不愿强令杜睿进宫。
武京娘突然觉得杜睿的存在,对她是个巨大的威胁,不单单是对她,对她的儿子李弘,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武京娘正愣着,突然听李承乾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