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1 / 3)
获得铜牌的运动员则容易想到,“幸亏怎样怎样,才不至于滑出前三名”。
在焦虑环境中,向上反事实思维会导致更严重的拖延。如果反事实情形与自设障碍联系在一起,那么人就倾向于原谅自己的拖延行为,以获得更多的自尊。如果延迟导致了不佳表现,人会用两种方式维护自己的自尊:“其实如果我准备报告时没有拖延,可能就已经得到晋升了。”当这两种因素联合起来时,要改进你的表现,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在不同的情况下,“原本可以”(could have)的思维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你认为下一次自己也无力采取更好的行动,那么这样的想法会让你非常沮丧。你也可能会考虑今后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并计划采取能给你带来更好机会的行为。你有更好的选择:选择向下反事实思维,帮自己保存颜面。
·公元一世纪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曾经说过:“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仍属未知。”如果你了解了这句话的真谛,你就会知道虽然已经发生的改变不了,你还是可以在今天采取更好的行动,塑造美好的未来。
·“原本可以”的超现实思维方式,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拖延。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通过反思和计划,你就可以让你的“原本可以”(could haves)少一些,让“真就做到了”(have done)多一些。
·你能够逆转反事实思维,把诸如“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修正为正确的反思。如果伴随反事实思维的,是一个被推迟了的尝试,就利用这个机会,去计划一个更有希望的战拖策略:你最希望完成什么?你能采取哪些改进措施?你什么时候实施它们?你怎样衡量效果?你怎么才能知道何时该调整计划?
·你可以进行透彻的分析,还可以做出最佳计划,但除非你把计划付诸实践,否则仍然只是幻想纸上谈兵自娱自乐,没有任何长进。为什么拖延本身会成为你战拖方案中的拦路虎?遇到“大脑短路”以及分心行为时,你又准备如何应对呢?
拖延思维是一种自动化的习惯,但是一旦你清醒地意识到这种习惯,你就具备了摆脱它的条件。这里有一些抑制这种自动思维的技巧:1)监视你的念头;2)识别分心心理(mental diversion);3)对分心心理发起质问;4)强迫自己去坚持原计划。
调整拖延思维的ABCDE方法
在诸多心理自助系统的建立者中,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是独特的一位。他提炼了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哲学的核心思想,并把它们整合到一种新方法中,这种强有力的方法,被称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你可用应用这种方法来降低压力增进健康,并终结“拖延症”。
对人类本性的复杂性REBT方法本身的研究,都支持了这种方法作为认知行为疗法基础方法的有效性。
埃利斯有个著名的ABCDE方法,你可以学习用来对抗拖延思维。这个系统提供了一套框架,用以组织关于拖延的信息,并且描述了怎样挑战并改变拖延思维,以下是它的具体框架模型。
·A(aversive or activating)代表了诱发性事件,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管是为了减肥而放弃你最爱的料理,还是职业生涯转型,或者是运转一个困难的项目,都可以作为诱发性事件。
·B(believe)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的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估。不论是冷静的还是惊恐的,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这些信念都经常出现。非理性的拖延信念包括“以后再做”等,而理性信念则包含“立即行动”。如何解决“以后再做”和“立即行动”之间的冲突,决定了你将走上拖延还是立即行动的道路。
·C(consequences)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对于那些不愉快却迫在眉睫的任务,你持有了某种信念,而这种信念的产物,就是这种结果。
·D(disputing)表示对拖延思维进行劝导干预,并且用基于事实的对立信念,去替代原来的想法。
·E(effect)是指质疑、挑战和对抗拖延思维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可能是外界所期待的,也可能是你个人所期待的。
对拖延的思维方式进行质疑,你就能减少它自动发作的概率。对拖延思维方式最有力的质疑,应该具有如下特点:1)具体,且有明确答案的:何时、何地、做什么以及如何做;2)科学,因为它们需要有明确答案;3)开放、灵活,有不止一个答案。下面的这些质疑就可以应用于对抗“以后再做”的想法:
·以后再做:先给家里打个电话,然后再安排日程表。
质疑范例:现在先列出日程表,再给家里打电话,又会怎样呢?
回答范例:我将会打破拖延的链条